• 14阅读
  • 0回复

踏上废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6
第8版(副刊)
专栏:

  踏上废墟
高洪波
平生只踏过两次废墟。
一次是圆明园,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与历史的废墟,那大水法的残骸,交相支撑出一个久远的幽思,在月夜里踏访时,你能听到无声但又冷寂的叹息。
再一次是唐山,在原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的旧地,一座奇迹般屹立的三层楼——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层楼是一座五层楼的上半截,在那可怕的地震之夜,它被拦腰剪切又向外抛出,然后稳稳当当地立定,一直站到今日。
圆明园废墟给人的感觉是悲凉苍劲,它昔日的繁华与绮丽,像一阵风般刮过,留下的仅只是几星沙粒。大水法的石头苍白而光滑,仿佛乾隆皇帝的脚印还刚刚踏上,那种壮观与美丽曾让全世界惊骇,1860年,一位亲眼目睹过这座皇家园林的英国随军牧师曾这样描写道:“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品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这位牧师大概是目睹圆明园全景的最后一人,因为很快圆明园就被英法侵略军抢掠一空,继而付之一炬。
俯身于大水法的乱石,仿佛内中还存有哔哔叭叭的爆烈声、嘈嘈杂杂的喧嚣声、人类破坏美好事物时的野性的呐喊,以及轰然坍塌时石头们的恐惧呻吟……
当它们有序排列时,成为绝美的造型;
当它们无序仆倒时,便是迹近永恒的废墟,向人们昭示着人类的恶行所能达到的极致。
文明常常被毁于野蛮,但文明又永远以废墟的形式显示着自己的不朽,留给后人一种文明的骄傲、文明的苍凉,还有文明的不堪回首的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废墟是地球留下的古玩,无价的珍宝。
唐山地震废墟又有些不同。这一处专门保留下的遗址,向我们具象地展示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时地球暴虐的力量。这一刻的地球不再是母亲、像郭沫若诗中吟咏的那样,她成为死亡天使、活棺材,成为无情无义的践踏生命的魔鬼。
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将偌大的三层楼轻掷于地?谁又有那么大的力量,摇倒了高大的烟囱,扭曲了强硬的钢轨?撕裂开坚如磐石的大地,像切开一个西瓜般轻松?
地球在暴怒的刹那间,将这座高楼拦腰切割,莫非就是为了让幸存者们在它面前存留一种敬畏的战栗么?唐山地震遗址回响着我的脚步,回响着他们的脚步,在此之前有无数人来过。在此之后还将有无数人要来,我们不过是匆匆造访的过客,为唐山大地震存留一点心灵的造影,这座地震废墟,算得上是地球母亲的一份遗产,沉重而又不得不被迫继承的遗产。
百年之后的人类子孙,与我一样再来踏访这座废墟,感觉定然是惊人的相似。
唐山人却不一样,大不一样。陪同我们参观地震资料陈列馆的两位唐山朋友,分别有亲人在大地震中遇难,他们从不肯轻易踏入这座绛红色的小楼,如果不是为了陪我们,他们绝不来重温那场可怕的恶梦!
唐山地震废墟,因为距离太近,对于我们来说是参观,对于唐山人来讲则是承受精神重创,唐山人愿意忘却、永远忘却那可怕的时刻。
“知道吗?在那一刻,唐山居然没有哭声,大家只是奋力从废墟中抢救自己的亲人。没有哭声,真奇怪!”唐山的朋友缓缓地向我说道,他的父亲、母亲和妹妹全部消失在那场灾难中,只留下一个14岁的小弟,而且如果不是他赶回来挖刨,这小弟也早就不存在了。大悲无哀,信然。
“唐山人从不踏入这地震资料陈列馆,从不进。”另一位朋友倚在门口,向我这样说。是他领着我们参观废墟的,也是他自动成为游览唐山的导游。“那么,大地震对唐山人的生活方式、性格形成有没有新的改变?”我问道。
“当然有,我们唐山人变得达观,乐于互相帮助,从废墟上建起一座新城,不容易。”这位朋友的回答充满了唐山人的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