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文坛难得此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文坛难得此精神
李星
在不久前召开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有两条横贯会场左右侧的大幅标语,一条是:“大胸怀、大视野、大气魄、大作品、大作家”;一条是:“有勇气、有锐气、有志气、有才气、有骨气”。还有一条“陕西作家应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无愧贡献”,挂在正对主席台的后壁上,字体巨大,制作精美,位置醒目,这就是一种气势,一种召唤,使每个与会代表、来宾都不得不感到它咄咄逼人的力量。
诗言志。标语口号在中国的特殊经历,使它被置于诗的对立面。其实,在本质上,标语口号不仅与诗相通,而且应该以比诗更概括,更凝练的语言,表达某个群体成员更迫切的意态、愿望和要求。这条标语使人产生一些联想。
陕西这块土地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又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故国;秦汉雄风,盛唐气象,是它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但是在宋明以后,却日渐萎顿,无孔不入的封建伦理纲常,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将这里人们的眼界、心界都紧紧封闭起来。“吃好些,穿烂些,少说闲话走慢些”,“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成为这里不只是农民的“处世哲学”。余韵绵延,流风所至,也形成了陕西作家藏锋掩锐,慎言莫争的作风,赢来了“人老实”的美誉。但在今天,却一反故态,壮语豪言,大有与各路文坛英雄,较量一番的豪气,其雄心大志可谓溢于言表。作家要有大志,文坛需要竞争。我们为陕西文学界这少有的新气象、新姿态欢呼、鼓掌。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文坛陕军骁勇善战,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在长、中、短小说创作中各领风骚,他们的创作水平,代表了当时的国家水平。在历史新时期的八十年代初,陕西出现了最早为国内文坛所认可的中青年“作家群”,几度荣耀,几度辉煌。曾几何时,秦地几多文星黯淡,几颗亮星殒落,它们的群体力量减弱并被外界忽视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不是人心不公,确实有厚重的黄土层对他们创造力量的桎梏。然而,这块土地毕竟博大丰富,人杰地灵。心灵在痛苦中蜕变,力量在行动中蓄积,创造在超越中悲壮地实现。今年以来,陕西的长篇小说创作从《白鹿原》始,终于又成为文坛舆论关注的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形象、这声音,出现在物质金钱的诱惑已使许多文人惶惑彷徨,精神的俊鸟大有“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斑驳背景中,出现在被有人夸张为“中国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商品大潮中,这骨气、这胸怀,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陕西作家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富有个性和自信的回答。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难得文坛上还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值得赞扬并推荐的也是这种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