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把反映改革视为作家天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把反映改革视为作家天职
卢瑞华
广东作家程贤章同志,继《从祖庙到自由神》之后,第二本人物专访集《我看广东》最近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反映改革开放文学创作的又一新成果。
一位作家拥有几副笔墨,是极不容易的,同时身兼作家与记者两职,更是难得了。程贤章既是作家又是记者,被人称为“两栖型”作家。近一年多时间,在长篇小说《青春无悔》、《神仙·老虎·狗》问世之后,又有这两本集子问世,委实难得。
人物专访,并不是自他开始才有的一种文体。程贤章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借助主办《风流人物报》的优势,以其敢于大胆尝试的勇气,大胆地描写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采。其中如《广东农业开发战略决策——访林若》、《时代,呼唤企业家——访广东省副省长刘维明》等一批有影响的人物专访,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高层人物,以及他们在作出重大决策时的思维,让人们看到这些高层人物的精神风貌。
应该说,人物专访是程贤章长期以来所追求的一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新的表述文体,即新闻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传导新闻时揉进有一定比重的文学色彩,使作品并非是一种纯社会性的新闻报道,然而也决不忽视其特有的新闻性与社会容量。他的这一创作方法,与他几十年的记者生活和作家生涯是紧密相联的,在他近期所创作的小说中就可以看到记者是如何卷入生活的漩涡,表现了他所执著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严格地说,他所采写的人物专访与他所创作的报告文学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为不谋求文学的整体构思,只讲究在行文时客观地真实地表现被采访的对象,采访时的场面,与之对话的绝对真实,并且不失其一定的文学性,天然去雕饰地使艺术与现实无做作地和谐地统一。他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落笔,将历史的严酷与现实的严峻挑明了摆在读者面前,同时,还尽可能地将采访的事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观照,指出其历史的延袭,特定地域条件所造成的局限,地域文化和传统意识给人所造成的困惑,以及在大的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失误,以此加强专访的思想容量和社会容量,使其令读者认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与此同时,程贤章还把目光注视到那些过去并不起眼而现在则吒咤风云的人物,如深圳市万丰村的党支部书记潘强恩(《深圳有个潘强恩》),广州钢铁厂的厂长、总经理彭绍辉(《钢帅彭绍辉》),惠阳淡水的张添才、郑永和、李汉强(《淡水旋风》),梅县梅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钦欢(《晴空一鹤》)等。在这些人物专访中,程贤章拥有比写高层人物更多的自由度,写来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时而如与人聊天,侃侃而谈,无掩饰地喜之乐之,为主人公所取得的成绩而兴奋……这些人物专访,似乎更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少了一些拘谨,多了一些自由度,多了更为强烈的情感指向。
我几次都接受程贤章采访,发现他思想锐敏,善于思辩、词锋尖锐。他整理出来的专访,连口气都像采访对象的,保持“原汁原味”的对话,而且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这是值得提倡的采访作风。现在,各方面都搞改革,转换机制,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也应来个大转变,继承发扬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作家、记者和人民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把反映改革开放视为作家的天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