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为了中华之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8
第8版(副刊)
专栏:

“八一”期间,中央电视台将播出的电视系列片《中华之门》,生动地展示了国门卫士伟大的业绩和崇高的心灵。在该片即将播映之间,请听编剧李荃代表剧组如是说:
  为了中华之门
送审那天,应该是全摄制组最紧张最兴奋的时刻,可组里有人竟酣睡过去,这是人累到极致的结果。望着那些面带菜色、消瘦憔悴的面孔,我心里发颤。整整一年零八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摄制组东起山东半岛,南到罗湖桥头,西到红其拉甫,北到满洲里、黑河,采访了上百个(条)边防口岸和边境线,行程达4万余公里,尔后又在那个枯燥机械的几近于残酷的编辑机房里,紧张地工作了近300个日日夜夜,才产生出这部240分钟的电视片,这两个数字之比是惊人的。观众眼前那短短几十分钟几百分钟画面的背后,是一群痴情难移的电视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劳动和心血,是他们自己生命时空的凝结。
《中华之门》的前期拍摄十分艰辛又常常充满危险,现场突发的事件与不顾一切的抢拍始终贯穿着拍摄全过程。摄制组跟缉私艇出海至外伶仃洋的途中,遇到了8级大风浪,船体摇摆45度,舰艇必须全速前进才能防止倾覆的危险。那情景极其可怕,好像随时会被咆哮的大海吞没。负责摄影的同志们互相紧紧搀扶着、呼喊着,艰难地穿行在前甲板和后舷之间,甚至人抱人探出船帮外拍摄舰艇冲浪的镜头,那一刻若稍有不慎便会葬身大海,可他们直到剧烈呕吐得爬不起来时还不甘心地紧抱着摄相机,似乎随时想往外冲。艇长被感动了,他下达命令:“保证摄制组的拍摄,我们不惜一切!”后来得知舰艇为此而烧坏了一台发动机。路遇走私船时,两部摄相机拍摄,摇晃的船体和湿滑的甲板随时会使人摔倒落海,大家用绳索束腰互相连接起来,才拍下了两船相靠和战士跳帮的真实画面。
在云南中缅边境以气候恶劣著称的风雪丫口,山下春暖花开,山上冰天雪地,路上积雪深达两米。摄制组历尽千辛万苦上山后,陪同的武警支队主任拉着大家的手说:“我本可以不陪你们,可就想看看你们是真心想上还是说说而已,现在你们上来了……”说着就淌开了泪。在新疆海拔5000米的红其拉甫,气温零下40摄氏度,镜头被冻出了雾团,山上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35%,摄影师边吸氧边拍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又扛起机器。那天是1992年大年三十,战士们红着眼眶说:“你们不用拍、不用采访,能到这里来看看我们,我们就满足了。”这样的情景在前期拍摄中不可胜数:在缉毒潜伏的丛林里,在高黎贡山那条仅一米宽、一侧就是万丈深渊的山道上,在东北、在内蒙古……前期结束时,大家为如此长途危险的拍摄任务安全完成而庆幸。
进入后期制作却又是异常折磨人的,要从400盘素材带中精选出点滴画面一帧一秒地重新结构编辑成集,其劳动量可想而知。纪录片的后期几乎无休息可言,为早日播出,加班熬夜吃睡在机房已成习惯,有的同志父亲病重、亲人去世均不能回去。进入合成时,工作连续通宵达旦,以致最后一进机房就想呕吐,严重失眠,一闭眼就是跳动的画面……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可它却告诉我:一部电视片与一部小说不同,它绝对是一个集体劳动的结晶。《中华之门》如果没有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在艺术上的总体把握和具体指导,如果没有总政话剧团在人员物力上的保证,如果没有武警边防部队从上到下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制作过程中各工序工作人员的通力配合,它的问世都是不可能的。片子顺利通过时,大家相对无言,我理解这无言中的深意:为了这样一部片子,值!(附图片)
图为《中华之门》摄制组在雪山上的红其拉甫口岸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