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上海汽车驶入快车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2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汽车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林钢
 上海汽车工业近年的高速发展,引得同行羡慕,海外瞩目。朱镕基市长离任前提出,“八五”期间,上海要实现“3万—5万—8万—10万—12万”的规划。也就是说,5年翻两番。上海汽车工人用智慧和汗水连连突破了原订目标:1991年完成3.5万辆;1992年完成6.5万辆;今年计划完成10万辆。到1995年,稳拿15万辆车,形成20万辆能力。到那时,上海将建成我国第一个达到经济规模的轿车基地。
重要的是,上海取得的是一种“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真实经济增长”。零部件国产化率节节上升(最近已达76%),桑塔纳轿车的质量始终稳定。1992年上海汽车工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创造了“七个第一”的佳绩:轿车产量第一,销售收入第一,利润第一,上缴税收最多,轿车国产化率最高,资金周转率最快,人均劳动生产率第一。
行业中人分析说,这是因为抓住了机遇。一汽和东风两大汽车集团的轿车尚未形成批量,而日益繁荣的国内市场急需轿车,上海打了个时间差。
四任“接力”
上海的同志说,我们的四任市长,都亲自抓汽车。在汪道涵市长任期内,就正式作出决定:“上海要发展轿车工业”。80年代初,第一个轿车引进项目(桑塔纳)放在上海。从那时起,上海就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不放,在任何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也没有动摇过,一定要把上海建成轿车基地。
江泽民出任市长后,明确宣布:“轿车工业是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这位早年在汽车行业任过职的市长,还亲自向中央要求,从一汽、二汽等大企业,引进汽车专家和人才,支援上海。
朱镕基市长任期内把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推向了一个高水平。他的名言:“坚持高标准,反对瓜菜代”,如今已成为汽车工业抓质量的指导思想。
现任市长黄菊则已经制定了把上海建成现代化轿车基地的蓝图。上海汽车工业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壮士断腕
原先上海的汽车工业,是全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散、乱、差。几乎什么都生产:轿车、轻型车、吉普车、客车、载货卡车、矿用车、摩托车、拖拉机……各种车型都有,却没有一个拳头产品。都未形成批量,技术水平也都不高。
结构不调整,汽车工业没出路。上海着力在做的,正是调整结构这篇文章。总公司按国际通行的现代化公司体制进行了重组。总公司为决策层,这是投资中心;按照专业化原则组建了若干集团公司,为紧密层,这是利润中心;第三个层次是各生产厂,则为成本中心,厂长集中力量抓管理,抓质量,降低成本。
上海先后停产了微型车、130轻型车、三轮卡车、4吨卡车、手扶拖拉机等产品。而“上海牌”轿车的停产,更是引起全市震动的大举措。历史悠久的“上海牌”轿车,是在价格正看涨、企业正赚大钱、政府财政税收滚滚而来的条件下停产的,这更显示了上海“壮士断腕”的决心。“上海牌”虽然好卖钱,毕竟是50年代产品,车型太落后了。而上海汽车厂被兼并以后腾出的场地就有17万平方米。原有厂房和部分设备经过技术改造,能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兼并使上海赢得了时间,可以开足马力增产市场急需的桑塔纳轿车。
现代企业是在不断调整结构的变动中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1985年,上海汽车厂的一部分,与德国“大众”合资,建成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8年以后,上海“大众”已成长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企业,回过头来,又以1.5亿元兼并了它的母体——上海汽车公司。在分分合合中,上海汽车工业的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合力抓“纲”
中国汽车的基础工业太落后,和先进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至少20年。我们的汽车配件厂都是为卡车服务的,制造不出现代轿车的合格零部件。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产化工作如舟行浅滩,推而不动。
朱镕基说:“国产化是桑塔纳的生命线。”上海几乎调动了全市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攻关。市里及时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这个机构,人数不多,很精干,有责、有权、有钱。它把全市各工业局、金融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组织起来,帮助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个一个零部件按德国“大众”标准攻关、达标。
朱镕基作为一市之长,曾多次深入汽车企业,他说:“国产化上不去,一切等于零。其他工作做得再好,零乘一万,还是零。”表面看来,这几年上海汽车工业的工作有些单打一,实践证明,他们抓住了“纲”,这正是成功的关键,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纲举目张”的效应。
以车养车
干汽车是先要花大钱,然后才能赚大钱的。上海长期背负着较重的国家财政的上缴任务,市财政囊中羞涩。但上海市领导深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之道,没有钱,靠政策扶持。总的精神是“放水养鱼,以车养车”。
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向市政府实行“一头承包”,承包基数较低。开始时,一年只交5000万元,余下的,全部留给汽车公司自己去“滚动”。全国实行这种“滚雪球”办法的,不在少数,何以上海效益特别明显?关键就在“一头”两字。上汽总公司是个资产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实体,所有下属汽车企业,都是总公司的财产。总公司对所有下属集团公司和基层工厂,行使着有效的管理。“一头承包”,资金便可集中使用,资产便可合理配置。这样,仅“七五”期间的投入就有22亿元。
一辆轿车由上万零部件组装而成。上海大众汽车厂自己制造的,只是车身、发动机等几大总成,其余零部件(按成本价格计算约占75%),全部由社会选购。发达国家无不如此,但在80年代初的中国就成了问题,轿车配件工业几乎等于零,需要从无到有重建起来。上海这几年的实践证明,零部件和主机厂所需投资的比例约为一比一。偌大一笔资金哪里来?上海出台的反响最强烈的改革措施是:经有关部门批准,在销售桑塔纳轿车时,每辆车价外征收一笔“横向配套基金费”。最初时每辆收2.8万元,在国产化率达到60%以后,减为2.3万元。到今年年底为止,这笔基金大约可积聚40亿元。对这一举措,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现在回过头来看,没有以车养车的思路,我们今天也许还在“日坐愁城里”。
一着之得,满盘皆活。有了这笔横向配套基金,上海的确财大气粗起来,开始有计划地改造零部件企业。“七五”期间,通过与整车的同比投入,同步发展,轿车零部件如今已经成了上海的一大优势产业,形成了技术水平先进,门类品种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生产体系。
有了高水平的零部件,还怕造不出高水平的汽车?上海汽车工业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上海汽车驶上了快车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