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运七”滞销初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3
第2版(经济)
专栏:

  “运七”滞销初探
本报记者鲁牧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简称西飞)提供的历年订货表上赫然显示:国产运七系列飞机今年头5个月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空白。
一、两年前订购出的6架运七飞机,至今仍然滞留在离西飞总装车间不远的停机坪上,焦急地默默等候着主人接走。
被誉为“国之骄子”、“英俊少年”、近6年每年生产和交付使用10架左右在我国航空支线上走红的运七飞机,为何出现了滞销现象?
性能、价格、市场都不是原因
运七机种从1982年设计定型、1984年交付使用到1986年转为客运,结束了外国飞机一统我国民航天下的历史,国人欢欣鼓舞。眼下已有85架运七系列飞机飞行在国内80多个城市之间、180多条航线上,成为我国航空运输最大的机群。还有3架出口老挝,备受国外用户欢迎。
一系列的科学数据表明,运七的安全性、可靠性登上了新台阶。据介绍,迄今为止累计安全飞行30万余小时,未出机损人伤的等级事故。1990年度过了新研制机型所共有的“故障多发期”,出勤率日益提高。年平均单机日利用率由1985年的2小时增加到1991年的4.17小时。单机排故费用也由1987年的1.18万元,下降到1992年的0.32万元。
国家民航局适航司负责同志证实,运七的安全可靠性是有保证的。
每架运七成交价格只有进口外国同类飞机的1/3至1/4,相当便宜。四川航空公司经营运七,1991年盈利200万元;长春经营5架运七,先亏而后盈。合肥、武汉等地从使用运七起步,兴办航空支线运输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可观。
近两年虽然进口了一些支线飞机,但远未形成国内航空支线市场饱和局面。恰恰相反,“八五”期间,国家民航建设重点放在干线上,支线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投入,可说刚刚开始。有关部门专家预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今后10年我国航空运量将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到2005年全国支线飞机约需300架以上。这么多飞机全靠进口是不可能的。
    运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运七滞销的真正原因在于运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营运七,从宏观看,过去实行指令性计划、国家包销,现在有所改变了。订购飞机之权,由国家民航部门下放到了各个航空公司,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航空公司侧重飞干线,进口大飞机;地方航空公司欲置支线飞机,却限于财力等诸多因素,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这等情势加上宏观调控有待完善,运七订货冷落实属必然现象。
“重干线、轻支线”,不仅导致干线、支线建设不同步,影响航空运输合理网络的形成,而且势必弱化国产支线飞机运七的国内市场。国家有限的航空建设资金大都用于干线投入,支线比重很小,航班太少,乃至干线飞机飞支线,邻近省会之间也用干线大飞机,严重制约着运七市场的扩大。
从微观看,飞机客票定价和过港机场费用,干线支线、大小飞机同等对待,由于支线飞机客座少、航程短、起降次数多,与干线客机相比显然吃了亏,影响用户订货的积极性。
国际通行的租售结合,在国内尚未广泛推行,这对运七滞销也不无关系。进口干线飞机采取先租后买者不乏其例,运七出口老挝也是先租后卖的。但是,这种租售结合还未形成制度,无章可循。地方航空公司一时拿不出足够的投资,又不能向运七制造厂家先租后买,只好望机兴叹,摊手作罢。
    改善运营环境需从两方面着手
如何改善运七运营环境?多方面专家普遍认为,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制造厂家是主观方面,关键在于继续提高飞机产品特别是发动机的质量,强化销售服务。人们寄希望于经过改进改型的运七100型和200型。单一的国家订货方式需要改变,要采用租售结合等多种销售方式,积极开拓市场。
客观方面主要是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飞机也是商品,但投资大、制造周期长,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位境外人士直言相告,中国航空工业尚属幼稚工业,需要国家保护和扶持,飞机制造不宜一下完全推向市场,不然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被挤垮。中国航空工业面临十字路口,发展什么机种、机型,多年来缺乏明确统一的说法。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共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从而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行业发展规划,避免决策失误。
一些专家呼吁:航空运输部门同样需要尽快完善航线建设规划,干线支线兼顾,大小飞机合理搭配购置、使用。与此同时,对干线支线的机票票价、大小飞机过港机场费用标准等进行必要的合理调整,为国产支线飞机的腾飞创造应有的运营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