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重奖之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重奖之外
去年珠海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有如石破天惊,引得举国上下、四面八方议论纷纷。尽管人们对具体作法还有不同看法,但对应该大力改善知识分子待遇,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积极性这一点却是形成了共识的。正像传播媒介所说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珠海之举确实促进了知识分子政策在不少单位的进一步落实。
这是重奖的效应。但事情还有另一方面,也有水波不兴的地方。
且举一例。《群言》杂志今年第四期登了读者郭小武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培养的第一名博士,妻子是一名硕士,有一个女儿。可是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住房。一九八九年他博士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单位声明没有住房,他信了,自己想法子解决。“可谁会想到,三年中两度分房,有些领导本有房子,却还要抢占住房,让它空着,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是为子女们的将来预备的。”一九九二年,先是工作需要,他换了一个单位,暂时仍无法解决住房,接着亲戚家又要收回他们借住的房子,还是妻子的单位发了慈悲之心,借给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平房外加一间远隔着的厨房。妻子为何只能借房而不能分房?原来单位有分房“从男不从女”的规定!三口之家住着十平方米的平房,挤就甭提了。读书人的“财富”不外是书,他又将厨房改成书房,吃饭则靠食堂。但由于“书房”太小,冬天无法生火,成了真正的“寒舍”。信的末尾,作者引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名句,说:“这,我得引为千古绝唱,双手奉与我那父母官。”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个别现象。我不否认。不过,我还想举一个例子。
也是《群言》,今年第七期刊出了一组祝贺该刊出版一百期的文章。音乐家赵沨的一篇,题目叫《几点诚恳的建议》。他提了三点,第三点是“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的呼吁,从舆论上,一方面提倡“安贫乐道”的美德;另一方面切实给知识分子以“安居乐业”的条件。”他说:“比如,我的儿子是自费留学的地学博士,在美国还做过博士后的工作,“六四”风波以后,毅然回国,但一不给房子,二不给职称,甚至连考察四川地震情况的旅费都难以解决,这种情况怎能再继续下去呢?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海外有成万双眼睛在盯着这种情况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也是个别现象。我也不否认。我只想提醒人们注意:我们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年了,时至今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现象。说实在的,知识分子真正想获取巨额奖金,外加高档住房和轿车,过“大款”式生活的并不多;众多知识分子翘首以待的还是可以开展工作、发挥专长的必要条件,包括能够栖身其中安心读点书、思考一点问题的“窝”。安居才能乐业嘛!别看继珠海之后,这里那里都有重奖知识分子的消息传出,搞得热热闹闹,我们要为像上面所说的那两位土博士和洋博士,以及不是博士的知识分子切切实实排难解忧,该干的事还不少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