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欧洲货币体系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6
第7版(国际)
专栏:资料

  欧洲货币体系历程
路登
欧洲货币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成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1990年年初,西方经济刚从衰退中挣扎出来,除个别国家外,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慢。在欧共体内部,却由于有了“体系”的制衡作用,与美元、日元等外币相比,欧洲货币相对地保持稳定。在截至1990年1月的11年中,“体系”调整汇率12次,其中间隔时间最短的两个多月,最长的达三年。1989年6月19日,西班牙比塞塔加入欧洲货币汇率机制。“体系”对欧共体国家通过汇率和利率调整杠杆,协调经济发展、共同对抗世界金融市场波动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是1990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此期间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欧洲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在“体系”内部,1990年10月8日,在经过11年的反对和抵制之后,英镑终于加入了欧洲货币汇率机制。1992年4月6日,葡萄牙埃斯库多加入汇率机制。至此,除希腊德拉克马外,欧共体成员国货币全都加入了汇率机制。
在欧共体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欧洲委员会几个未加入的成员国都提出申请加入欧共体。东欧国家也各自同欧共体签署了联系协定,并要求成为正式成员。
欧共体国家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各种矛盾演变并重新排列组合。
第三阶段是1992年9月至今。在不到11个月的期间内,欧洲汇率急剧调整了5次之多:
1992年9月17日,英镑和意大利里拉退出欧洲货币汇率机制,比塞塔贬值5%;
1992年11月22日,西班牙比塞塔和葡萄牙埃斯库多各贬值6%;
1993年1月30日,爱尔兰镑贬值10%;
1993年5月13日,西班牙比塞塔贬值8%,葡萄牙埃斯库多贬值6.5%;
1993年8月2日,法国法郎、比利时和卢森堡法郎、丹麦克朗、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库多、爱尔兰镑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扩大为各15%,德国马克和荷兰盾仍保持原来2.25%的上下波动的幅度。
调整过程中的许多举措属于“体系”成立以来空前的。究其原因,一是《马约》危机,使人们对货币一体化信心不足,导致金融市场上投机活动猖獗。二是各国经济形势悬殊。德国统一后为筹措资金加快德国东部建设、控制通货膨胀采取高利率政策,其他成员国经济实力较弱,期望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低利率政策。各国都从本国的立场出发,难以充分协调利率和汇率。三是“体系”本身的弊端。“体系”赖以与市场投机活动抗衡的主要手段是调整利率和汇率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动用储备进行有限干预,但是当一些国家的货币受到投机者上万亿马克规模的巨大攻击时,“体系”便难以应付,汇率调幅(上下各2.25%—6%)也无法维持。这一阶段的动荡所造成的最大两个后果,一是英镑和里拉去年退出欧洲货币汇率机制,二是近日大部分成员国的中心汇率波幅扩大到上下限各为15%。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