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为中国音乐造“势”做“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7
第8版(周末)
专栏:

  为中国音乐造“势”做“眼”
杜英姿
7月的北京怀柔雁栖湖,水静波柔。而聚首雁栖舫的音乐界知名词曲作家、音乐理论工作者以及长期从事音乐报道的首都新闻界同仁,面对北京音乐台与北京旺达有限公司主办的研讨会之主题“中国音乐的现状与未来”,却思绪难平。
话题集中在影响广泛,波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流行音乐上。大陆通俗歌曲曾有过70年代末创作歌曲的广为传唱和80年代中期“西北风”刮遍九洲大地的荣耀。随着港台音乐界、港台唱片公司有计划地进入大陆市场,尚未成熟起来的大陆流行音乐遭到巨大冲击。流行音乐两个基地之一的北京迄今反弹乏力,岭南歌坛虽然近年来日趋活跃,《弯弯的月亮》等歌曲也偶露头角,但大陆流行音乐身陷低谷却是不争的事实。
“贴近时代,贴近大众,是歌曲生命力之所在”,与会者对此话颇有同感。近些年歌曲创作不少,但影响面广的作品并不多。许多歌曲远离老百姓生活,有的歌词恨不得把太阳系都钩下来写上,怎能不干瘪、苍白。
中国正处文化的转型期,人们的观念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更迭嬗变,青年中普遍存在对现代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认同心理。在大众同艺术对话日益直接的今天,新闻界朋友认为,词曲作家如果正视现代青年的种种思想情感,有准确的定位,才有利于创作的发展繁荣。作曲家伍嘉骥谈到,“港台歌曲世俗化、市民化倾向很重,它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喜怒哀乐,再加上旋律优美,歌词易记,因而为广大歌迷所接受”。
“流行歌曲是制作出来的”,金兆钧特别强调这一点。作曲家王付林和词作者孙川也多次提到,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工业产品,从创作到传播再到为大众接受,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传媒起着很大的作用。甲丁提及北京不少词曲作家还有歌星纷纷同港台签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歌坛运转无序与吸引力的不足。
深感20世纪末这一代音乐人责任重大的徐沛东忧虑于大陆通俗音乐的劣势。他说,我们是自己被自己打败的。生产、出版、销售、包装歌星,各个环节都问题丛生。一个人常常以一当十,要做很多事情才能完成一盘带子,而大量非法音像出版物甚嚣于市,使得精心之作处于无保护状态。政府加强对流行音乐市场的调控管理是当务之急。
研讨会还围绕明星制的可行性、如何吸引资金和技术投入歌曲制作以及音乐文化市场的孕育和完善等问题展开讨论。
旺达的几位关心音乐发展的年轻人常把“造势做眼”的围棋术语挂在嘴边。就一次为期三天的研讨会而言,为中国音乐的发展理清思路,输入实际操作的程序,难免有奢谈之嫌。重要的是,一次次理性的反省终会有益于行动的自觉。他们正把’93雁栖音乐节的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拟在9月份于怀柔举办的音乐节,已经以其不俗的创意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吸引了不少乐队参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