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北大涌起“爱心”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8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热点追踪

  北大涌起“爱心”潮
席宏斌
如果你在雨中行走,倏忽之间一把雨伞向你悄悄递来。这时候的你会想什么?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位陌生人的名字,但你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份温情;你会感到这个社会是文明的、健康的、温暖的。
这种情景不是无边的遐想,在北京大学,它已变成了现实或者即将变为现实。岁末的京城,许多熟识、不熟识的人都在兴奋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北大出了个“爱心社”。
12月16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张锐,北大计算机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这天下午,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越野长跑。当她从五四操场出发,绕过未名湖,越过西门再回到操场时,已是大汗淋漓、焦渴难忍了。这时,一杯热糖水通过陌生人的手悄悄地向她递过来。等她喝完,递水的人已经走远了。于是这个普通的日子在她的生命里变得不再普通了。在她喝完这杯水后的数小时,她成了“爱心社”的一名社员。从接受爱心到奉献爱心,对她来说,只是跨出了一小步,对社会来说却是跨出了一大步!
“那杯水一直从我的口里甜到心里,我觉得社会真好!”她后来动情地说。
但是也有不美好的:广州的沙河街头,一孕妇被流氓侮辱,200多人围观无一相助;北京团结湖公园,干警杨道安冰下救人,出水后却遭人恶语中伤;河南农民张环礼救活了别人,自己却因无人相救而牺牲……在这些受害者眼里,我们社会的某些角落也许该用“世态炎凉,爱心冷漠”来形容。
“面对一幕幕悲剧,我们不必问我们的良知、我们的爱心是否真的麻木,我们只需问,我们的良知、我们的爱心是愿意在麻木中死亡还是在麻木中惊醒。这就是我们成立‘爱心社’的初衷”,“爱心社”社长、北大地质系研究生马洪恩这样说。
“爱心社”在它的成立宗旨中这样写道: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借鉴吸收现代社会文明价值观念,立足于社会道德自律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团结有志的青年,大力倡导敬德精神,呼唤人们的爱心,并以“友爱、善良、诚实、互助”之心,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而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的口号被喊了许多年,现在我们缺的不是说教、不是号召,而是行动”,“爱心社”的人这么说。
于是,在北大校园,自行车倒了,有人轻轻扶起;雪后天晴,冰雪被迅速铲除;窗户漏风,被人密密匝匝地封好……
都是举手之劳,却是点滴爱心。“要让别人看我在干什么,而不是让人听我在说什么”——这就是“爱心社”。“爱心社”从12月1日成立到现在,短短的半个多月中,成员从7人增至现在的150多人。许多人是在参加爱心活动或在接受爱心活动的帮助时,决定加入“爱心社”的。地质系93级本科生全体报名参加了“爱心社”。“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的充实,温暖别人从而也使自己得到温暖”,一个报名者这样说。
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爱心社”的温暖,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着“爱心社”。
北大广播站的张继洲等7位老师捐款200元作为“爱心社”的启动资金;方正集团送来50把爱心伞;远在河北的金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致电马洪恩,表示愿意和“爱心社”共同发起“爱心活动”,在企业界拉起一面爱心大旗;12月17日,武汉市中华绿荫儿童村致信“爱心社”:“愿意共同努力,呼唤社会爱心,让这‘快冷下去’的社会重新热起来”;更有新闻界的热心人士自愿报名成为“爱心社”的名誉社员……
“爱心社”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呼唤爱心是社会的需要;“爱心社”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关注,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是具有良知、正义和爱心的。
照片说明:爱心社成员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