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永不沉落的创业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9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永不沉落的创业歌
田耒
在许多作家和诗人笔下,行进的历史常常同奔腾的江河相联系、相映衬。这样的比喻自有其精妙之处——历史的律动何等像汹涌的江流,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然而,对于当代人来说,历史的景观有时并不像湍急的江水,总是那般匆匆忙忙、逝而无迹;相反,它因自身的雄阔和辉煌而像峰峦、像碑石,永远矗立在人们博大的心灵空间里,显示着启悟现实、昭引精神的巨大力量。人民军旅的一代骁将余秋里与共和国石油工业的不解之缘,正是这峰峦碑石般永驻常存之历史中的光辉一页。
感谢部队作家陈道阔将这光彩夺目的历史一页,还原为生动鲜活而又气势恢宏的艺术形象,创作出洋洋洒洒8万余言的报告文学《余秋里和中国石油》。
倘若打开共和国记忆的贮存,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无疑是苍凉而又悲壮的一幕。当时,一种因最初的建设成就而引发的不切实际的盲目跃进,使原本稚嫩的国民经济产生了种种不和谐、不协调,加上国际环境的风云突变和国内连年自然灾害,年轻的共和国一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由跃马横枪的将军而初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同广大石油工作者一起,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科学的实干精神,展开了一场实际上是支援整个国家闯关的夺油大会战。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下,建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大油田,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抛到了太平洋里。于是,民族的石油工业和共和国的宏观经济一起,迎来了重要的转机。显而易见,余秋里和中国石油所走过的历程并非仅仅具有个人史传和行业发展意义。实际上,它紧紧联系着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交织着窘困与搏战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那么,《余秋里和中国石油》究竟向读者提供了怎样的精神蕴涵与历史话语呢?从它的形象世界里,人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掌握政权之后对国家经济命脉的精心关注;包括余秋里这样高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同普通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血肉之情;科学、知识和人才对于生产实践的巨大推助作用;实事求是,冷静清醒是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而在所有这些深沉而严肃的历史宣叙中,最显得笔酣墨饱同时也最让人心潮澎湃的,则是从余秋里和整整一代石油建设者身上喷发出来的那种困境之中不低头,压力面前不怯懦,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看吧:统领着万千石油大军的余秋里同志首先就是一位虎虎生风,大气磅礴的创业者。当原油产量远远落后于钢铁产量的时候,是他凭着胆识和责任感,响亮地提出了“一吨钢铁一吨油”的奋斗目标;当国际石油封锁空前加剧时,挺着腰杆把大庆会战推了上去,使石油自给成为现实;为了真正掌握石油工业的情况,他身为一部之长,却把足迹印在了许许多多的钻台上;为了靠近前线指挥生产,他住在滴水的牛棚里心安理得;为了保证会战的顺利进行,他亲自关心职工家属的衣食冷暖……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更是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为和豪迈气概,辉耀着创业者的风采。总之,是许许多多的余秋里、王进喜们,挺起了创业者的脊梁,托载起共和国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显然,对于已逝的昨天来说,这并非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就行进着的今天而言,它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唯其如此,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而永远保持奋斗、拚搏的创业精神,便构成了历史对人类的永恒召唤与要求,同时亦成为人类呈示自身勃发、强健与伟岸的重要标识与严峻考验。《余秋里和中国石油》所充沛、所洋溢的创业精神,恰恰在这一意义上为正在走上富裕的当代国人,提供了一份丰厚的心灵滋养和珍贵的形象启迪,愿我们的读者能珍惜这历史的馈赠,在改革开放、实现四化的跨世纪长旅中,永远高奏创业之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