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乐为他人作嫁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8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文化广角

  乐为他人作嫁衣
王永乐
编辑工作中渗透着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闪光的、乐此不疲的奉献精神。
我,就是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由崇尚编辑,到真的当了编辑的……
早先,目不识丁的父亲是个人力车工人。因家境贫寒,我认识书本很晚很晚,我那本应是七彩的幸福童年,却被一只讨饭篮子装去。1950年,我已经是个半大小伙子了,才羞怯怯地进了学校。每天早晨走在上学的路上,端惯讨饭碗的手,一触到书包里的书本、文具盒,一股甜丝丝的暖流便从头传到脚后跟!我拚命学习。3年后,我进一家机械厂当了车床工。为了表达我的喜悦心情,我白天开车床,晚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着爬格子。写啊写啊,忽然有一天,在一家邮电局门外的阅报栏里,我从市报上,发现了一篇署着我的名字的文章!但题目改了,再细看内容,文字被删掉了1/3多,却增加了几个画龙点睛的句子,经编辑老师这么一加工,文章显得凝练多了。由此便使我同写文章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我真的当上了编辑,编辑室主任。于是,在编辑岗位上,我也学着这些编辑老师的样子,认真地处理着每一篇稿子。有时,别人翻翻我正在审读着的厚厚的潦草的书稿,说:“乱麻一团,也看得下去?”我总是笑笑不作答,依然看下去。我想,当初我涂鸦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我知道,有时字迹潦草还不能完全决定一部书稿的成败。另外,再成熟的作家也有笔误,也有错别字,不规范字句。这些都需要我去一一改正。有的段落要推敲,有的故事穿插要调整,有的通篇结构要提出修改方案……一部几十万字的书稿,在我手里要反复搓,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大半年,如同捉“虱子”一样,唯恐让错漏从眼下溜过。有时,半夜想起,正在编辑中的书稿,哪个地方还缺个承前启后的句子,哪个地方还需要增强一下悬念,哪个地方还需要润色一下文字,经常披衣开灯,再一点点在稿件中落实。
多年的编辑工作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待别人的稿子如同自己亲手写的一样亲,一样爱不释手。自己因为编辑工作过于劳累,写作的兴致逐渐淡化了。但却日复一日地,把自己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反复咀嚼的精彩文句,都悄悄地、无私地奉献给作者了,如同当年编辑老师们对我那样。当经过我编辑加工的书摆到书店的架子上,当看到作者捧着我为他编辑的书情不自禁的样子,我心中就会升腾起一股幸福感,一股由衷的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