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六大昆剧院团处境窘迫学者专家呼吁救援保护昆剧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18
第8版(副刊)
专栏:

  六大昆剧院团处境窘迫
学者专家呼吁救援
保护昆剧刻不容缓
易凯
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古老的昆剧艺术,在今天经济转型期间,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迅速滑入谷底,处境极为窘迫。
日前,文艺界德高望重的学者专家曹禺、周巍峙、林默涵、张庚、冯牧、陈荒煤、吴雪、阿甲、吴作人等15人联名上书中央文化部及有关部门,吁请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和扶植昆剧艺术,使老树绽出新花。
处境严峻困难重重
据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苏州、湖南六大昆剧院团负责人反映,目前的昆剧确已到达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地步。各个团都存在着“六少”和“三多”的现象。这“六少”就是演出实践少、创作排练少、练功少、观众少、收入少、接班人少;“三多”即兼第二职业的多、改行流失的多、闲散的多。
六个昆剧院团每年只能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演出小量场次(数十场不等),主要演员每人年平均不足10场,演出的上座率也急骤直下。
昆剧院团普遍工资较低,一般中老年人员月工资仅200余元,青年演员仅百余元。上级下拨的经费连人头费都不够,医药费拖欠已成家常便饭。浙昆至今只剩下22名演员,要靠招聘临时演员才能演出,当年轰动全国的《十五贯》盛况,已是明日黄花。演员断层尤为严重,后继乏人红灯常明。
于1986年初成立并为抢救昆剧做过大量工作的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随着人事变迁,现在是有名无实。
前途有望奋发图强
处于逆境中的昆剧界,面对艰难复杂的局面,并没有消极彷徨,一愁莫展,他们以常人难以理解的信念和韧性,顽强地坚守在昆剧阵地上。大家确信传统深厚、艺术精湛的昆剧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仍有用武之地。
现在六个昆剧院团都在着手体制改革,精简冗员,创办三产,增加收益;同时力争多排新戏,整理传统剧目,争取观众。实力强大的上海昆剧团,最近筹资百万,投入“海派昆剧”——《孙悟空上灵山》,运用科技设备丰富的演出手段,吸引和扩大观众面。北方昆曲剧院在着手整顿改革基础上,排演了名剧《琵琶记》,同时积极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条件。江苏昆剧院也先后排出了《血冤》、《赵五娘》、《白罗衫》等新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绝不能让古老的昆剧在我们手中衰亡!”
中国昆剧研究会利用有限的资金,拍摄了当代昆剧中年优秀演员的代表作,合计40小时、56出戏的录像,保存了这一代杰出演员艺术上最成熟时期的舞台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昆剧界同仁通过变卖家产、社会资助等形式在苏州大学开办了全国唯一的大学本科昆剧班,培养了昆剧界第一批“通才”。
当务之急培养青年
振兴昆剧、百废待举,当务之急在培养青年尖子演员,使他们成为昆剧跨世纪接班人,这已成为全国昆剧界的共识。
人才荟萃曾是我国昆剧界一大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梅花奖”获奖演员中,昆剧演员占1/4,为各剧种之首。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一批尖子大都在50岁左右,新一代尖子演员尚未形成,对昆剧艺术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为此,15名学者专家提出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1994年初举办为推出接班子的青年演员汇演;2.在三五年内举办发挥昆剧优势、检验工作成效的古典名著汇演;3.建议由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筹组成立发展昆剧艺术基金会(目标为500万元人民币)。专家们还呼吁:七年前成立的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要切实发挥作用,迅速落实文化部保护昆剧的两个文件,加强领导,加速体制改革,使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昆剧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扶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