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扶贫还得扶干——扶贫工作漫谈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19
第2版(经济)
专栏:

  扶贫还得扶干
——扶贫工作漫谈之四
新华社记者李新彦林勇
贫困户脱贫致富不能没有“领头雁”。然而,农村基层干部的境况不佳,声声唉叹时有所闻。
“山上干部要下坪,坪地干部要进城,城里干部要进好部门。”这首湖北民谚道出,即使在贫困地区内部,人才流失也是非常严重的,最需要人的地方,恰恰没人愿去,去了也安不下心来。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400多个乡镇的贵州农村,其中办公无桌、下乡无钱、睡觉无窝、生活无着落的农牧“四无站”,不少于60%。水城县一农技推广站租的是农民废弃的猪舍办公、吃住,一个月的业务包干经费仅几块钱,进趟城连往返车票都不够。
陕西扶贫办主任禹光亮还向我们讲了一个“泥饭碗”养活“铁饭碗”的真实故事:商洛山区,某县长家有妻小三口,爷儿仨都供职于过去长期为人所羡的党政机关,可如今经常是几个月开不出工资,全家开销倒是由在电影公司承包放录像的老伴包揽起来。相当多的干部发自内心地说,这些年之所以挺过来了,全赖党性、良心、事业心以及对农民的那份感情。
涉农等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再也难以维持下去。自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纷纷出台县级机构改革方案,“脱钩”、“断奶”声一阵紧似一阵。某贫困县一度推出涉农部门“八一一”分流,即80%抓钱,10%搞技术推广,10%留守机关。甜头还没有沾到,苦头倒是吃了不少,年轻人思走,老年人思退。遵义地区农业局长慨叹:“办实体打先锋,搞推广磨洋工,现在才是真正的线断、网破,连鱼儿也跑光了。”
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在贫困地方实行涉农等部门成建制地转为经济实体,是脱离实际的,至少是操之过急的。佐证之一,这些部门固然年年都有这样那样的拨款,但多是“过路钱”,归自己掌握使用的少,就是那几个干工资;佐证之二,农技干部固然有一技之长,但在贫困落后地区,即使培训农民,推广技术,尚且还要搭钱对农民一请二迎三包吃住,岂能指望农技干部靠手中的技术既要为科技兴农提供服务,又要为自己谋生呢?
确实还有个扶贫还得扶干的问题。国家扶贫开发办主任杨钟说:“贫困地区的干部,从事着事倍功半、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理应得到关心、爱护和照顾。这支队伍不稳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势必旁落,成为一句空话。稳定要有稳定的办法,特事需要特办。”
在贫困地区,干部制度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职务高一档,财政包干放宽一些,差旅费适当倾斜,生活上予以优惠待遇,工作上实行目标责任制,是可以调动干部积极性,对扶贫工作大有裨益的,不妨一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