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财政困难解析——财税改革评述(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0
第1版(要闻)
专栏:

  财政困难解析
——财税改革评述(一)
本报记者李建兴
财政困难加剧
上半年,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并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财政上来,使得国家财政困难加剧。
今年1—6月,全国财政收入1645.5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38.7%,比去年同期增加22.96亿元,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1618.9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36.3%,比去年同期增加179.72亿元,增长12.5%;收支相抵,结余26.57亿元,结余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56.76亿元。财政困难中中央财政尤其突出。
赤字,最能说明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到1992年底,我国的财政硬赤字累计1300多亿元、软赤字4000多亿元。
地方财政怎么样呢?许多地区财政开支拮据,也有很多的县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正常发放。
财政困难的原因
税收流失严重。一些地方随意乱开减免税的口子,有的地方把不许承包的流转税承包了,还有的企业故意拖欠税款。偷税、骗税、抗税等犯罪严重;今年1—5月,高检共受理此类案件3899件,立案侦查2252件,追缴税款3503万元。
主要收入项目减收较多。年初预算安排国库券收入300亿元,可到5月底入库只有20亿元,对预算执行影响很大;1—5月,产品税比去年同期减收22.58亿元;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减少36.61亿元,1—6月,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留利比去年同期增长1.3倍,而“两金”收入却比去年下降34.8%。
支出增长过猛,社会集团购买力失控。1至6月,全国行政管理费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到5月底,全国县以上单位社会集团购买力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25.8%,其中购买小汽车的审批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倍,达145亿元,购买无线移动电话和寻呼机审批金额增长1.59倍。有个省大部分县欠发工资,但行政管理费中的小汽车购置费却比去年同期增长57.5%。该省某县老干部的药费没钱报销,县政府却花240万元盖了一座大楼,花100万元买了三辆小汽车。
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如企业的超亏挂帐和潜亏,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超过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去年以来,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急于吸引外资,在与外方合资合作时,不按规定对中方资产进行评估或不按评估价值合资。1992年在全国8500多家中外合资的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户未进行评估,而是按帐面原值合资。
当然,财政困难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体制不顺等,多年来一直扯着财政发展的后腿。前不久,党中央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改革的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现在已初见成效。反映在财政上,国库券入库已基本完毕,各地已开始清理各种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根本出路在改革
财政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其目标模式是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目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以便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认真贯彻今年7月开始实行的新会计制度,把《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落到实处,以此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我国已经于去年在全国9个地区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试点。从试点的情况看,加快此项改革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分税制改革,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健全和强化财政职能,特别是增加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消除政府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力求做到公平合理,调动中央和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与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相呼应的是转变财政职能,扭转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局面。
我国的财政职能是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适应当时政治经济的要求。改革开放10多年来,按照市场取向的原则对财政职能作了若干调整,但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显得不完全适应了。这当中,既有对微观经济活动和某些事务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也有在宏观管理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加强的地方。
转变财政职能,重点应放在四个方面:第一,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要求,把财政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加以科学划分。第二,要逐步从微观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强化财政的宏观管理职能。第三,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要逐步确立财税监督、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三者并立的格局。第四,要研究建立国家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保证国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实现上述转变后,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将成为财政的主要职能,主要内容包括:保证政府机构运行和各项公共开支的资金需要;保证基础产业、重点建设的投入,支持“瓶颈”产业的发展;公平社会分配,调节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水平;运用财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调节社会供需总量,使之保持基本平衡。
依据我国1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财政体制改革也不能单项突进,也需要税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