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提起空中通衢的“巨手”——上海南浦杨浦大桥斜拉索诞生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提起空中通衢的“巨手”
——上海南浦杨浦大桥斜拉索诞生纪实
蔡美华
在上海南北两端,南浦和杨浦大桥以双索双塔斜拉的先进结构横跨浦江东西。其主塔向江心和岸边各伸出刚劲有力的“巨手”,将10万吨重的桥身紧紧拉住。这“巨手”就是一根根斜拉索。为了研制这一新产品,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市政设计院、上海市政一公司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历尽风险,耗尽心血。
1987年底,上海南浦大桥动工在即。营造大桥所需用的关键受力构件斜拉索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产品,当时世界上只有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能生产。日商得知上海将造南浦大桥,特来沪推销斜拉索,每吨价格为5000美元,南浦大桥需要196根缆索,进口这批缆索得花750万美元。这件事的结果是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单位下了背水一战的决心:自力更生,造出“争气索”。
研制斜拉索的序幕在上海电缆研究所拉开。要将几十根甚至百余根直径为7毫米的高强度钢丝绞成钢索谈何容易!更为苛刻的是成索后索内每根钢丝都要均匀承受拉力,破断力须达到所有钢丝破断力总和的95%以上。余云龙副总工程师经过3个月的构思和试验,终于从车床的车头和夹具的关系中受到启发,攻克了绞索用力适中、节距均匀、缆索定型一步到位等难关。在市科委、市建委召开的样索评审会上,桥梁专家对样索的技术水平予以肯定,但对规模投产后的质量是否过关不无担忧。市科委决定贷款80万元,支持缆索项目的开发及产业化。
1988年11月,上缆所、市政设计院等4家单位组成了上海浦江缆索厂董事会,并在上海东南郊县南汇县宣桥乡,动土兴建浦江缆索厂。
1988年底,倪天增副市长在市政工程领导小组会议上决定:南浦大桥钢索由上海浦江缆索厂生产,同时要求联营4方向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
1991年4月,南浦大桥所需的196根斜拉索提前一个月由浦江缆索厂生产出来。斜拉索的国产化为建造南浦大桥节约了500多万美元,1300多万元人民币。为鼓励和支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年斜拉索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继南浦拉索交货之后,一项更为艰巨的杨浦大桥斜拉索生产任务又接踵而来。
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索桥,其主跨距为602米,最长的斜拉索为330米,最粗的拉索由313根直径为7毫米的钢丝绞合而成。为了生产这样的缆索,上缆所副总工程师余云龙和高级工程师研制出价廉色美的“共挤双层”工艺,他们给钢索添加了一层鹅黄色的聚氨酯外衣,这层外衣不仅防紫外线照射,能延长缆索的使用寿命,而且外观漂亮。据统计,斜拉索的国产化为建造南浦、杨浦两座大桥共节约了9820万元人民币和2000多万美元的外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