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金莲川,曾经有一座古都——元上都遗址考察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金莲川,曾经有一座古都
——元上都遗址考察侧记
本报记者李泓冰
8月8日,驱车10个小时左右,记者就随元上都考察团从北京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正蓝旗境内。
在锡林郭勒盟南部正蓝旗的金莲川,天空蓝得如梦,野花盛得迷人,可是直到五六年前还少有人知道,在金莲花的花海之中长眠着一座城市—— 一座曾经在历史上无比辉煌的草原城市。
这就是元上都遗址。1256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此修建元上都,初名开平府,并在此即蒙古大汗位,1264年改称上都。13年后,更在这里接受了亡宋君臣的朝见。元朝实行两都制,上都是元朝仅次于大都(今北京)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每年的4月到7月,元帝都要率群臣到上都避暑并处理政务。元代名诗人萨都刺在《上都杂咏》中描绘道:“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昔日奢华从中可见一斑。元末,这座历经百年风流的城市在农民起义军的烈火中消失了。
“忽必烈在上都命令修建/一处豪华的离宫别院。/圣河阿尔甫在那里奔窜,/经过了峡谷成千上万,/流入不见天日的深渊……”
这是英国十八世纪末著名诗人柯勒瑞一首名作的开头,据说在英国,这首诗几乎人所共知。难怪上任英国大使在离任前向国家文物局的一位官员表示,他在中国的最大心愿就是去看一眼元上都遗址。可惜,他是带着遗憾回国的。元上都仿佛只活在100年前异域诗人的笔下,只有风空旷地从它的废墟上刮过。直到1988年,国务院将元上都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8月8日到12日,国家文物局专门组织了一个考察团,研究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利用。元上都的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和关厢组成,城内仍遗有部分宫阙的建筑台基和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还有一尊石人蹲踞在城垣内,虽然面目模糊,却还能看出他手持酒杯悠然而坐的形态,似乎有意向我们传递着当年舞榭歌台、觥筹交错的信息。
有些刺目的是,遗址内至今还居住着某牧场的80余户居民,未免有些煞风景。幸而听正蓝旗的同志介绍说,正在计划让这些居民搬迁出去,并且正在制定一个妥善的保护方案。他们还在谋划着要建一个文物工作站,让发掘出的元上都文物有个落脚点,也让远方来的游客从中了解元朝彗星般的历史遗迹。使有过无限风光的元上都遗址,在沉埋600余年之后,将再度风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