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生物农药大有可为——访伦敦国际生物防治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3
第7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生物农药大有可为
——访伦敦国际生物防治研究所
新华社记者谷利源《科技日报》记者王知群
70年代,一种美国白蛾莫名其妙地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泛滥成灾。80年代,一种中国从未见过的介壳虫突然大量繁殖,造成大面积松林受害……
后来查明,白蛾和介壳虫都是不慎从国外带入的。这些外来生物失去了原有天敌的制约,迅速蔓延。对付它们最好的办法是从原产地引来天敌。
8月13日,当我们来到位于伦敦西南部的国际生物防治研究所时,该所副所长、旅英中国科学家王韧博士一见面就讲述了上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生物防治的含义。
国际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于1927年。包括英国本土的总部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个工作站和一个工作组,共有工作人员70多人。它的研究领域包括利用微生物和昆虫消灭杂草,生物杀虫及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
现年38岁的王韧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今年4月应聘来英就任这一职位。
他介绍说,所有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敌。以危害小麦的粘虫为例,这种害虫以蛹的形式在土壤里过冬,次年春夏之交孵化出来为害。科学家发现,由于土壤里有一种丝虫寄生在粘虫蛹上,55%的粘虫不等孵化就已经死掉了,再加上其它天敌,真正能够为害的粘虫只剩10%。因此大可不必一见粘虫就惊慌失措,滥施化学农药,害虫虽然被杀死了,但天敌也同归于尽,环境也被污染和破坏,人畜安全受到危害。
王韧博士说,引入天敌,保护天敌,饲养和释放天敌,这些工作构成了生物防治的传统内容。
但是,传统生物防治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引入天敌需要大量财力,保护天敌在突发的灾害面前往往无能为力,饲养天敌成本甚高,而且适于人工饲养的天敌品种也有限。
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领域的一支新军,既可以杀虫又不污染环境,突破了传统生物防治的很多局限,近年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据王韧博士介绍,国际上从60年代开始研究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主要通过把微生物筛选、培养、加工成农药的形式来对付害虫。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例如微孢子虫、线虫等。
1992年的统计表明,目前全世界农药总销售额为500亿美元,其中生物农药已经占到5000万美元左右。
王韧博士目前所在的国际生物防治研究所在生物农药方面有所专长。他们利用一种叫做绿僵菌的真菌灭蝗,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从世界各地采集到200多种菌株,从中筛选出了优良菌株。二是制成了油剂,即把真菌孢子粉分散在油液里,既解决了大面积喷洒的难题,又克服了真菌孢子在干旱条件下不能生存萌发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在真菌杀虫剂方面竞争十分激烈。除英国外,美国、苏联、中国等国也都在研制。谁率先进行商品注册,谁就有可能抢先占领这个年销售额可望达数亿美元的市场。
身在异乡心系祖国的王韧博士认为,中国生物防治工作起步早,在天敌保护、赤眼蜂饲养、真菌杀虫剂研制等方面都不落后于国际水平。只要再努一把力,中国就有可能在世界生物农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新华社伦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