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对黄土高原真挚的爱——陕北的散文及其作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

  对黄土高原真挚的爱
——陕北的散文及其作者
冯牧
1991年冬,我在西安参加过一次关于散文创作的研讨会。这次会议,除了使我对近年来我国散文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向的了解上获益良多以外,还使我获得了一个印象:在散文创作方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散文作家队伍,正在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和艺术实力受到了文坛的瞩目。他们当中,除了少数人以外,似乎还不太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但是,在我粗略地阅读了几位出自年轻作者手笔的带有浓郁西北地域色彩的散文作品之后,我就毫不怀疑地认定,在这片古老而广阔的土地上,已经并将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散文作家,他们正在以自己独具丰采的创作成果,丰富和充实着我国的散文领域,从而对于整个文学事业的进展,作出可喜的也许是难于取代的贡献。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识了延安的散文作家师银笙同志的。我从与会人口中得知,师银笙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又是延安地区宣传部门的一位负责人。他是一位只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中挤出时间来进行创作的真正的业余作者,但至今已经出版了几本颇富特色的散文集。凑巧的是,在会议结束后,当我怀着得偿夙愿的心情,重访睽别已经45年的延安时,我又遇到了师银笙。他以东道主的身份,陪同我在多年来使我魂牵梦绕的延安——我的革命生涯和文学生活的摇篮,进行了三天访问。这是使我终身难忘的三天。我沿着我当年的历史足迹,探访了我在青年时期生活过八年的故土。我不无惊奇地发现,师银笙对于延安地区的自然风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至于长年生活与劳动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的男男女女的性格和情怀,都有着了若指掌的熟悉。
我深信,师银笙所以要选择散文创作来作为自己文学生涯的出发点,正是出于这种对生我养我的乡土(包括它的过去、现在和明天)的发自衷心的真情实感。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师银笙的新作《我心最辽远》,依然像他过去的作品一样,是一本以其真实的感受、质朴的文笔、广博的知识和厚重的生活内涵为突出特色的作品;在阅读着这些作品时,仍然可以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他所熟知和热爱的生活自然流涌出来的那种真挚的深情,可以使人看到一颗在陕北的阳光雨露和山川大地中跃动着的纯朴炽热的心。
不同于作者过去的散文集,在他的这本新作中包容了一些描写他过去所很少涉足的生活领域(比如在外地乃至在异国的行旅见闻)的作品;这些作品显示了作者在扩大自己生活视野所作的可喜的努力。但是,和他的那些描绘与讴歌陕北壮美苍凉的自然风貌和生活丰采的作品相比,我觉得后者更具艺术魅力,更能引起我的思想共鸣。因为这些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大都具有一种发自胸臆的真诚执著的乡土亲情,这种乡土亲情,只有在那片土地上长久地生活和跋涉过,同那里的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同过忧患、共过欢乐的人们的心灵之中,才可能如同火花般地迸发出来。
散文应当是一种美文。但是,如果仅仅把美文的概念理解为作品的文采、文体乃至华美的藻饰,那就未免失之偏狭。我很赞成师银笙的意见,他曾这样写道:“散文的美,来自作者对生活深深的爱。有了爱,才能促动你扑入生活之中,使你脚步在伸延,视野在开阔。有了爱,生活就显得五彩斑斓,司空见惯的顽石有了神韵,平凡无奇的山沟有了魅力。”我以为,他的散文的最令人瞩目动心之处,就是这种跃动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生活的爱,对于孕育和哺养自己成长壮大的母亲大地的感激和挚爱之情。
师银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行文的质朴无华,少事雕饰。我不反对散文家追求文体美、形式美和辞藻美,但是比这一切更为重要的,应当是一种本色的生活美。与其追求华丽多彩,毋宁保持生活原色。正像我国古代诗人元好问所曾倡导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我并不认为师银笙的所有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反,我倒觉得他在思想深度的探掘方面,在文字锤炼和力求简洁清新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还应当多下功夫。但是,从他写得比较成功,比较动人的一些篇章来看,他显然是在有意识地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以凝炼朴素的文字和亲切诚挚的感情,来表现和描述自己所熟知所热爱所关切的底蕴深厚的陕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我相信,读者可以从他这本新作中,看到他的这种值得称道的追求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