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打虎、亲吻、找感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打虎、亲吻、找感觉
谈峰
今年夏初重登黄山,导游向游客介绍一个景点说,那是“情人亲吻”。山景寓人意,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男男女女游客的戏笑和认同。可那导游又补了一句说,过去这个景观叫“武松打虎”。
“打虎”为何变成了“亲吻”?对同一景观的这种新感觉由何而来,感觉为何会变,感觉的正误以何为标准?大家七嘴八舌,观景引出了个流动于山路上的研讨会。
的确,透过飞云雾雨可以看到,一座陡立的孤山之巅,有两块巨石顶天并立,头部紧相依连,其中一头部后边还有曲线,它在人们浪漫的想象中成了美人头。昔日它肯定也曾被人感到像是双腿站立起的一只老虎头,正要狠咬那个同它连在一起的“武松”的脑袋。
不过,十之八九,那“打虎”的观感可能有时代的烙印。在封建、封闭的社会意识的庙宇里,或者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尚武时日,再加之民俗风情,倘若把那景观命名为“情人亲吻”,很可能被指责为庸俗低级刹风景。而勉强地命它为“武松打虎”,反倒容易被那时代意识所接受。如今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形象加想象请“武松”退下,“情人”上场,“打虎”变成“亲吻”,“潇洒走一回”地上了风景线。
不过,如是说绝不能成为凭任意“找感觉”办事的伪证。
可是,近来在谈及新闻报道中,在电视屏幕上谈非艺术创作的用语里,在一些年轻朋友选择职业或确立人生时,“找感觉”似受到同“大款”、“大腕”这类语言盲肠一样的宠爱。
“找感觉”原本是艺术创造的专用语,而非生活语言的通用件。吃醋感觉酸,吃辣椒感到辣,这种感觉不吃找也找不来。
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之下,艺术上有创作、选择感觉的自由。艺术创作中的找感觉是虚构感觉,不是实践的直觉。实践的感觉有正确不正确和理解不理解之分。人们对自己及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时也“没感觉”。这种不正确、不理解的感觉和“没感觉”,都是不自觉或错觉。改变这种种错觉也只能在再实践再认识中去产生新的感觉,而不能离开实践去“找感觉”。从前几年流行的“跟着感觉走”到今天的“找感觉”,是认识上的倒退,更易坏事。
不是从调查研究中来的感觉,不是从实践中来的感觉,不符合实际的感觉,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感觉,都潜藏着盲区、误区和败局。
就说拜金主义的表演赛吧!以6万元一席压两万元一桌者感到体面;暂“败者”又以35万元一桌向对手示威,感到胜利的骄傲。其实,这都是错觉。老百姓的感觉则是:他们空虚得只剩下一点被金钱奴役的傻笑,他们成了精神文明的穷光蛋,物质文明的漏斗。所有缺少正确感觉的人,缺少这种正确认识事物第一步的人,都应当到群众中去,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去,再感觉感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