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荣耀与隐忧——访高雄加工出口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30
第4版(要闻)
专栏:宝岛行⑤

  荣耀与隐忧
  ——访高雄加工出口区
本报记者潘帝都
十二月五日下午,我们从阿里山驱车到达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这里设有亚洲第一个经济特区——高雄加工出口区。
翌日一早,我们乘车直奔加工出口区。汽车驶入加工出口区大门,只见一幢幢标准厂房窗明几净,一条条宽阔洁净的道路纵横厂区,道路两旁是一棵棵高耸的椰树和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坪,点缀其间还有造型优美的雕塑和亭阁,一切令人宛若置身一座大公园里。
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展览厅,热情的主人为我们播映了加工出口区建设与发展成就的录像,管理处负责人汪先生介绍了加工出口区目前的情况。无论是录像和介绍,还是展厅墙上所挂的图表和数据,都明显地显示了加工出口区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从汪先生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为加工出口区的成绩感到荣耀。
高雄加工出口区始建于一九六六年,是台湾创建的第一个加工出口区。当时建区的任务是:吸引工业投资,拓展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导入最新技术。这四项任务在建区后不久逐步得以完成。根据投资者的需求,从一九七一年起先后创建了楠梓、台中加工出口区。三个加工出口区面积虽不到二百公顷,占台湾总面积仅百分之零点零三多一点,但二十多年来,由于它们拥有良好的受资体制、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以及富有吸引力的各种优惠措施,使得三个加工出口区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办厂,成功地带动了省内工业的腾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以今年为例,截至十月底,三个加工出口区设厂二百三十七家,累计投资额达九点二亿美元。一至十月,进口累计十六点五亿美元,出口累计三十五点三亿美元,顺差十八点八亿美元,进出口额和顺差额均将近全台进出口总额和顺差总额的五分之一。产品外销市场遍及美、欧、亚等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拓展台湾的对外贸易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加工出口区主要有精密电子、光学、金属、塑胶、机器、电器、化学、印刷品、化妆品、工艺、皮革、纸器、玩具、游艇、针织、成衣、乐器、医疗器材、交通器材、运动器材等。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区内不少厂家是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他们导入了一些省内未曾有过的“新兴工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台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转移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工出口区的设立,也为台湾百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在区内就业的不下六万人(最高达九点四万多人),若将区外各种卫星工厂和行政工作人员也计算在内,加工出口区至少为十万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世界局势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不少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加工出口区,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这对依赖国际市场的台湾加工出口区无疑是个严重的挑战。据加工出口区《简讯》透露,今年第三季度,加工出口区的出口值仅十点四亿多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五点三四,显示出口受挫,景气趋衰。其中欧洲市场衰退尤其明显,达百分之十六点八五。此外,台湾省内经济环境也在急促地改变;环保意识增强、劳工短缺、工资上涨、新台币大幅升值等等。这一切均使加工出口区的投资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限制。比如,加工出口区过去能吸引人的低工资,现在就难以留住工人了。一些工人嫌工资低,纷纷辞职,引起劳工短缺,许多厂家不得不从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等国家招聘。今年九月之前,他们从这些国家招进了三千四百五十二人。《简讯》还说:“此杯水车薪仍无法全面改善短缺劳工现象”。加工出口区的许多隐忧已显露端倪。
为寻找新的出路,台湾当局已制定出加工出口区的转型方案,方案内容计有十项,其中开放大陆半成品进入加工出口区和准许区外或外国公司入区设立分公司两项,已于今年七月份开始实施。其他各项能否及时实施,其效果如何,人们还得拭目以待。此间经济界有识之士认为,海峡两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若台湾当局能顺民心、合民意地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的限制,真正向大陆敞开大门,大陆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高新技术,将会使台湾加工出口区的前景光明起来。
(附图片)
高雄加工出口区一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