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想起王愿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4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想起王愿坚
姜为民
一九八五年十月,在北京西山的一个部队招待所里,我碰到了愿坚同志。当时他正在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草地》。我们同桌就餐,经常一起散步,使我对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多的了解。愿坚同志对我讲,他从事文学创作,除受战争年代随军转战看到听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染外,主要是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六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时积累了素材。他到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采访,访问过不少老红军、老干部,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英勇斗争的故事。那个英雄的时代,壮丽的斗争和那些崇高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他,强烈地激励和感染了他,因此他创作出《党费》、《七根火柴》、《征途上》、《足迹》、《路标》等优秀短篇小说,与别人合作写出了《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等电影文学剧本。他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艰辛历程和苏区人民在残酷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故事。他文思敏捷,文笔挥洒,文风从容,作品凝练、厚实、构思精巧,有着自己的风格。我曾说过要从师于他搞点文学创作,他听后连连摇头摆手,让我莫入此道。他说:“这是一条很艰辛的路。”
愿坚同志刚过而立之年就小有名气了。正当他要大显才华时,十年动乱的风暴冲击了他。他被下放到安徽省驻军某部的农场劳动,部队许多基层干部战士读过他的小说,劳动中大家都很照顾他,部队领导还不时以调他汇报思想为名,让他到招待所休息几天。对这些战友的关怀,愿坚同志始终念念不忘。
愿坚同志在谈到他的创作想法时,曾考虑写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但当别人采访他要写长征时,他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资料贡献出来。他说,文学创作中就有那么一种互相封锁的现象,占有了素材,成为私有,抓住了选题,成为秘密,怕互相窃取,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不利于互相学习、提高。对此,我也有同感。在我们史学界研究中不也有这种现象嘛!
愿坚同志离开我们近三年了。但往事如昨,他的话语时时在耳边响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