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雅士俗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4
第8版(副刊)
专栏:漫谈

  雅士俗文
朽木
文化人写书作文,常以雅俗共赏标榜。然究其实,这往往是一句场面中话,当不得真的。雅了便罢,便称道,便赞许,便出集子上正史;若一旦俗了,不仅喝彩声捞不着,连自己都矮人三分,连个姓甚名谁都不敢堂而皇之地亮相,害得后人徒费诸多笔墨考证,比如《金瓶梅》之于兰陵笑笑生然。上正史更是绝无可能之事。一部中国文学史,细细数数,那存留下来而彪炳辉煌的,大抵是那些做雅文写诗作颂的文人雅文。作史修志,所据亦都是所谓“正史”材料,而老百姓流传口头民间的,则统统斥之为“野史”,上不得台盘的。
这种情形按说到了当代已有所改变,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便大讲俗文学的好处,之后至今,多少文人学者研究起俗文来。但冰冻三尺,很难即刻化解,时至今日,真正从事俗文——俗文学、俗文字的,仍然凤毛麟角;即便在搞在弄,也得不到那些所谓大评论家或官方、半官方权威们的赏识,默默于无闻而已。
文学如此,其它门类亦然。比如史学界,比如哲学界、宗教界,研究论文一篇篇,都是雅得可以,严肃得可以,正襟危坐得可以的文字。至于有没有读者,读者买帐不买帐,统统不在话下。
因而,一直有对于大手笔写俗文字的呼唤。这是一个绝好的“提法”。试想,如果让这些经纶满腹的专家学者去做某一方面的讲授,写成小册子,讲义,无疑可以保证权威性,不至于像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坑人害人误人子弟?而事实上,社会上,书摊中,随便去翻翻,有多少这类赝品假货?!东抄西贴,拼拼凑凑,堂而皇之地正式出版,如今已不是什么鲜事奇闻了。
最近接触到两件事,很令我鼓舞。一件是一大批知名科学家联手为青少年写一套《科学家谈物理》丛书,参加者有马大猷、冯端、赵凯华、王殖东、冼鼎昌等一批物理学家,朱光亚写序。周光召、严济慈、王淦昌、谢希德、钱三强等题词。这套书以通俗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新知识博采、新领域探奇、物理学家成长之路等方方面面,化神奇为普通,化高深为可学,大受青少年欢迎。
另一件事,有一本叫做《中国江湖揭秘》的书,洋洋28万字,以丰富的资料,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文笔,涉猎了一个人们既生疏又好奇的领域,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江湖之谜做了通俗易懂的索解。这套书的作者是社科院的一批中青年学者!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应当为之热烈欢呼与礼赞。我们为这些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为这些雅士们投去尊敬的一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