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走下高高的兴安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4
第4版(要闻)
专栏:黑龙江沿边纪行

  走下高高的兴安岭
本报记者费伟伟
上点岁数的人,谁不熟悉这支歌呢: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人一匹马,一人一杆枪,
满山遍野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
1953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世世代代以山林为家、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走下了高高的兴安岭,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定居。
40年风风雨雨,兴安岭的樟子松洒落几多种子,当年那个横枪策马的游猎民族,是否真正在这块黑土上扎根了呢?
骤雨初歇,骄阳重新泼向小兴安岭北麓的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村道旁,十几匹身背缎子般发亮的猎马悠然啃着滚着水珠的青草。乡党委书记郝忠安向记者介绍,新生乡居住着58户鄂伦春族,家家户户都养着猎马,家家户户都有一支枪,当然,早已不是往昔那土枪,取而代之的是半自动步枪。
依然一人一匹马,依然一人一杆枪。然而,林子毕竟离村子越来越远。随着森林资源锐减,“獐狍野鹿打不尽”的情景只唱在歌里,狩猎,已退居为鄂伦春人——猎神的子孙们的一项副业。虽然允许猎取的野生动物价值比原来不知翻了几番,猎业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依然每况愈下。“现在最多占30%,”郝书记说。
定居之前只会走马放枪的鄂伦春人,放下枪杆,还能拿起什么呢?
鄂伦春,一个十分美丽的名字,据说鄂伦春语就是“住在山林里的人”的意思,祖祖辈辈以山林为家的鄂伦春人,如今也在重新认识山林。
在呼玛县,活跃着一支60多人的鄂伦春“三八”女子清林队,它是由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的共产党员孟淑芳在1982年挑头组建的。孟淑芳率领这支女子清林队,年年月月钻山沟、蹲老林,抚育幼壮林。为了防止出现多砍小杆多卖钱、不顾清林质量的现象,她们还到林业局请来营林技术员现场指导,保证林子全部验收合格,她们抚育的幼壮林,如今都已闭郁成林。
近年来,擅长于与野兽周旋山林、斗智斗勇的鄂伦春人,还很快学会了人工种养木耳段这项新技术。他们把钻上孔眼的树段运到林子里阴湿的地方,然后在上面种养木耳。眼下,这已成了鄂族群众一项重要收入。在新生乡,鄂族群众平均每家种木耳段1000段,一个木耳段一年可得干木耳3至5两,一年收入就达千元以上。
漫步新生乡,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晾晒着木耳。让鄂伦春人引为骄傲的,何止木耳。40年来,在左邻右舍汉族群众的熏陶、帮助下,鄂伦春人逐步学会了施肥喷药、田间耕作,尽管亩产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口粮已自给有余,每年还能交一部分商品粮,新生乡鄂民去年交给国家的商品粮就有40吨。白银纳乡种田大户吴长启,目前固定资产已达30万元。
走下高高的兴安岭,安家定居,对鄂伦春人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更新,走上了“以林为主、农林联营”的生产新路,最大的变革还在于观念的飞跃。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居住着500多鄂族群众。清朝光绪年间,由墨尔根(嫩江)修驿道至漠河,这里是32个驿站的第18站。当年的古驿道上,如今奔驰着一支由十多辆车组成的鄂伦春个体运输车队。50开外、靠一辆四轮拖拉机起家的李宝玉,是鄂族中第一个运输个体户,至今已干了近十个年头。他家里最别致的就是两个车库,一个停放着一辆16座的面包车,一个停着一辆卡车。面包车是搞出租的,卡车主要是冬天拉木材。走进屋里,彩电、摩托、洗衣机一应俱全,茶几上还搁了一部电话,据说装电话花了2000多块钱。
冬不挡寒、夏难避暑,几根杆子一搭、十几张桦树皮一围的“仙人柱”又出现了。在新生乡乡政府院旁的小河边,新搭了两个阔别40年的“仙人柱”,绿水绕前,青山环后。
历史并没有回归。鄂伦春人的眼光早越过了板障子围就的那方小院。新生乡离黑河市仅90公里,日益强劲的经贸热潮拍动着这座北疆近几年崛起的最大口岸城市。新生乡的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与经贸热潮相生相伴的将是旅游热,开始大力描绘鄂伦春风情特色旅游的蓝图。“仙人柱”,就是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
当吴荣生、张林江等一批鄂伦春的能人大胆走出新生乡,到发展异常迅猛的黑河城里盖房子出租,筹办小饭店,经营鄂伦春人猎获的野味时,新生乡的干部们也筹划着一项更为大胆的举措。去年黑河市新成立的数百家边贸公司中,出现了一家鄂伦春人办的“黑河市新达经济贸易公司”,这是新生乡引进哈尔滨一家大企业的资金和人才兴办的。今年5月份,首笔生意俄罗斯一方已过货430吨角钢,销售收入可达160万元。新生乡所属的5个村,村村也都办起了边贸公司,其中鄂族聚居的新生村,今年4月份从俄罗斯过货一台大型拖挂车,可稳获纯利2万元。“我们要使旅游和边贸成为新生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鄂伦春族乡长莫少华十分自信地说。
这并非预言。正如他们当年有勇气和信心走下高高的兴安岭一样,当改革开放大潮拍岸而来,鄂伦春人定会更潇洒地敞开他们兴安岭般宽阔的襟怀。(附图片)
图为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在建的旅游服务综合楼。费伟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