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论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3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论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刘心一
税收不仅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征税本身就是调节。
税收调控的特点
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除了具有调控方式的经济性、调控经济的间接性和发挥作用的灵活性等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所具有的共性外,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调控的法定性。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主要是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后盾,以国家颁布的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因而具有法定性。一方面,国家和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另一方面,一切纳税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纳税。这一优势,使税收的调控作用具有刚性。
(二)调控的广泛性。由于税收在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可以将其触角深入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单位,不但可以调节横向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可以调节中央和地方,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纵向经济利益,从而在纵横两个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三)调控的适应性。税收既可兼顾一般,又可照顾特殊。一方面,它可以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对不同的课征对象设置不同的税种、税目、税率,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适当调整税目、税率,或者实行减税免税、加成征收;另一方面,税收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特殊的税收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税收调控的多环节性
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具体表现为多环节的调节。
(一)调节生产。税收收入和税式支出的规模,影响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税收收入和税式支出的结构,影响部门生产和产品生产的发展。譬如,国家在税收政策上规定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兴办企业,在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就有利于基础工业的发展。
(二)调节分配。税收对于分配的影响,应求其平均化。税收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形式的收入,来调节各种经济成份的物质利益关系。税收调节企业的级差收入,使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其主观努力大体相当。税收收入量影响财政的预算分配量和结构。针对目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的实际情况,应当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其中主要是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调节流通。在商品流通领域,税收不仅可以发挥间接调节作用,也可以直接调节流通。征税使商品具有广泛流通的合法依据。税收还可以给商品流通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限制投机、假冒和非法牟取暴利。同时,国家还通过实行对进口商品征税、对出口商品退税等政策,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调节消费。税收是以增加或减少人们的购买力来调节消费。它可以从供求两方面调节消费结构,影响消费水平,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开征消费税,可以适当调节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开征个人所得税,可以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保持合理的比例。
税收调控总供给与总需求
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上,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一)总量调节。适度的税收总量是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首要前提。税收包含税收收入和税式支出两个方面。税收收入的量一方面制约着预算支出,另一方面制约着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因而必须适度。适度而后使积累与消费成比例,供给就能较快增加。
作为税式支出,它既是税收收入的对立面,又互为消长,并与财政支出相配合而发挥作用。因此,适度的税式支出总量也对宏观调控起着保证作用。
(二)结构调节。也就是调节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以调节总供给的构成,因而也就调节了消费结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即使在价值总量上基本相当,也还有一个实物构成上是否基本平衡的问题。因此,就有必要利用税收来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实物构成,这就是为什么要利用税收来调节经济结构和生产的基本原因。
税收的结构调节是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政策来实现的。而税收政策的制定又是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的。因此,税收分配的方向和结构必须以保证产业政策的实现为前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而政策的调控又是这种调整的主要手段。一些具体政策表达了国家对产业或产品的支持、限制和禁止的意见。而其中,税收政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里,税收分配起着轻税负的鼓励作用和重税负的限制作用。当然,税收分配还要顾及到地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状况差别很大,为了促使各地扬长避短,亦需适当进行税式支出。
(三)要素调节。要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不仅有赖于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合理,而且也有赖于诸要素的合理。这就需要一种更深层次的税收调节。社会总供给系统和总需求系统有许多要素。从供给方面看,它包括硬商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软商品(科学技术)、资金、劳务和旅游资源等。从总需求方面看,它包括工资、薪金收入;承包、转包收入;劳务报酬收入;财产租赁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投稿、翻译取得的收入;利息、股息、红利收入;其它个人收入;企业各种基金、银行贷款、政府购买支出和出口需求等。可以运用税收的调控作用来促进供给要素的科学配置,需求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供给和需求发生有机联系,从而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奠定基础。
(四)规模调节。也就是调节投资规模与消费规模。一方面使它们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使它们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适应。这主要从控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分膨胀的角度来发挥调控作用。在生产力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轻重直接决定着积累基金、消费基金的多寡。
(五)参数调节。税收是一个变量,它随着总的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发挥弹性调节作用。在经济扩展时期,由于税收基础的增长,税收收入就自动地趋于上升。这时,税收产生了一种拉力,使经济扩展缓慢下来;在经济紧缩时期,税收又会产生一种推力,使经济活动的下降缓慢下来。所以,当经济扩展或紧缩时,即使不开征新税,不改变税率,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地发生变化,使经济趋向稳定。
综上所述,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税收是经济手段,但它又具有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特点,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杠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