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情系天山——油画家朱维民的新疆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3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情系天山
——油画家朱维民的新疆情结
本报记者朱思雄
著名油画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维民先生似乎和新疆结下了不解缘。在他的作品中,画新疆人和新疆风情的占了绝大多数,对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他情有独钟。
朱维民说:我爱新疆这片土地和那里的劳动者,这种爱犹如命运的安排。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的朱维民,70年代中期浪迹新疆,被迫放下画笔,为生活所迫,又阴错阳差地提起油漆桶,做了个油漆匠。从此,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从和田到库车,天山南北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流浪的足迹。新疆那广袤的戈壁和善良的人民并没有嫌弃这个无家可归的儿子,而是以她那特有的宽阔胸怀温暖了他。他成天和这些诚实平和而又贫穷乐观的维族兄弟混在一起,风雨同舟,渐渐地,他感到爱上了他们,连同那里混合着驴粪、莫合烟、羊油味和腐烂了的瓜果气息的空气。
“我只画我爱的,我感动的,我关心的,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觉,我要用我的画笔表达我对人民、对社会真挚的爱。”朱维民悄悄地重新拿起画笔,出现在巴扎、矿区、茶馆,《库车饭馆的童工》、《白铁铺里的小伙伴》、《土陶与老人》、《库车的娘们》、《和田花帽市场》……一个个表情丰富、轮廓优美、充满幽默而又风格各异的劳动者形象从他的笔端流出。在普通维族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和市井风情里,他发现了无限的美,倾注了无限的爱,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的艺术生命和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两个少女用新疆特有的方法,每人拿一个葫芦在汲水,湖面被弄皱了,从葫芦里流出的哗哗水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好一个和谐、静谧的情景!这就是朱维民1991年创作的《水》展示给我们的。他的作品风格被人称作是一种轻松的写实主义,与西方印象主义异曲同工。《吃冰棍》表现的是一家老小进城的情景:走累了,一家人随便地坐在马路边休息,妈妈在喂小儿子吃冰棍,女儿、小叔子在自己吃,怯生生的羊害怕都市的喧闹直往人堆里钻。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中又透出一点幽默。再看看《钉马掌》、《母亲》、《馕房里》、《乌鲁木齐苇湖梁的矿工》,所描写对象的神态、性格,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朱维民的画追求一种画面的明亮,喜用暖色调,他的画上总像是充满了阳光,这与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路边小餐馆厨娘手中甩动的面条,透过明亮的色调,既显出厨娘娴熟的技艺,又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出一种香喷喷而垂涎欲滴(《面馆》)。看一看《阿勒泰的白桦林》,即使是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也能感受到那并没直射过来的阳光。画家用不同的色彩和技法表现不同的题材,创造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氛围。著名版画家古元认为,朱维民的作品是“一部色彩的诗卷”。
朱维民先生说:“我选择了一个最最痛苦的职业。同时,我又常常庆幸地发现,我选择了一个最最幸福的职业。”为了那梦萦魂绕的热土,朱维民曾数度重返新疆。今年夏天又再赴新疆写生一月有余。12月中旬,他的个人画展将在中央美院陈列馆举行。在中国最高规格的艺术殿堂办画展,朱维民自嘲地说:60岁都过了,可我感觉好像才刚出生,一切好像才刚刚开始。
他的一批以新疆为题材的画在美国展出时,一位美国女士提出要买,朱维民没有答应。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能随随便便地卖掉他记忆中如此宝贵的一页!
原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江丰生前为《朱维民油画素描集》所写的序言中,称赞朱维民是“维族人民的贴心画家”。(附图片)
喀什噶尔的圣玛丽亚 朱维民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