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大师风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3
第11版(教科文专版)
专栏:

  大师风范
何祚庥
1947年9月,我以敬慕清华大学的民主风尚和学术空气的心情而转学到该校物理系二年级。在清华大学所上的第一课,就是被称为“半个懂得相对论”的周培源教授所开设的理论力学。
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普通物理,牛顿力学都念过三遍了。这能讲出什么新内容呢?然而,这第一课就将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大家都熟知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然而为什么牛顿力学要表述为三大定律,譬如说,牛顿力学可不可以由两大定律来概括?牛顿第一定律的要旨,是所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动者不止动,静者不止静。’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旨,是说加速度和外力成正比,亦即F=ma。那么在外力F等于零的条件下,就有a=da/dt=0,因而就有v=0或某一常数矢量。那么可不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只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牛顿三大定律可以归结为两大定律呢?”
虽然我已多次念过了牛顿力学,但这却是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接着周培源教授就向我们解释牛顿第二定律中所表示的F=ma,是在绝对坐标里才具有这样的形式,而牛顿第一定律就定义了绝对坐标。
“牛顿力学并不是孤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三大定律;一切物理理论都有它的内在逻辑。”这就是我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所学到的第一课。正是这第一课,便激发起一位后学者对理论物理学的浓厚的兴趣。
1978年8月3日,周老在庐山基本粒子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是一篇未发表过却十分重要的一次讲话。
“基本粒子的研究是我很关心的事,因为基本粒子的研究是整个物理学的最前线……在文化大革命前短短17年中,我国理论物理有两大贡献:一是完全独立地掌握了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二是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近代物理学的历史也说明,理论上的一些突破并不是出于权威,也不是出在有权威的地方……我们的实验条件也在筹建,长远讲,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实验基地。我们的工业基础,完全有条件搞大的加速器。”
在周老这一讲话中,最为重要的,我以为是以下的一段:
“我们做了一点成绩,千万不要骄傲自满。真正做个又红又专的理论物理工作者。在理论工作中,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理论提出来,第一,要看它能不能说明旧理论已说明的物理现象;第二,要看它能不能说明旧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第三,要看它能不能预言还未注意到或将要发生的新现象。要看是否符合这三点。”
周老所提出的这三条相当准确地回答了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些年来,有一些人热衷于探索“新”的认识论,说什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这连起码的物理现象都不能解释,却居然自认为这是“科学的探索”!
我始终觉得,在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上,周培源老师是我们的老师;同样,在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的道路上,周培源老师也仍然是我们的老师。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