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回忆俞振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5
第8版(副刊)
专栏:

  回忆俞振飞
翁思再
振飞先生灵堂正中摆放的遗像,是一张穿西装、持折扇、开怀而笑的大彩照,寓其晚年欣逢改革开放的盛世,以九二高龄而福寿全归。“家学亲传俞氏唱,台上留名李醉仙。斯人一去成绝响,愿见新人胜前贤”,灵堂四周的挽诗、挽联,像是一条条喷泻而下的白色瀑布,卷起了人们的滚滚哀思。
我是俞老“衍芬轩”里的常客。有几次我盛夏去叩俞府的门环,都见他在藤椅上端坐,脚下电扇吹,手上蒲扇摇,不知他为什么不买空调,而蔷华夫人总说:“快了,快了。”冬天俞老尤其怕冷,“衍芬轩”里的灯管式取暖器,热量不足,俞老还因此而感冒过呢。原来,他们家的开销,多数用在为俞老“食补”上了。俞老很讲究吃,有一年去美国探亲,几个月后,任凭亲友怎么挽留,还是坚决地回来了。他对我说,在上海常能吃到一种火腿,在美国吃不着,“想煞我哉”。
其实俞老并非没钱及早买空调,恰恰是用不少钱买了空调给别人了。他恢复工作后,发现被称为“蒙古包”的上海戏校实验剧场,通风设备差,夏天很闷热,学生演出时汗流浃背。正好,1981年,有关部门发还他“文革”10年被扣发的工资29000元,他就把其中5000元交了党费,用其余24000元买了6只空调6只吊扇,分别装到了这个剧场的后台和观众席。我有时说他不会为自己算计,他说:“算盘打得太精,戏就唱不好。”
俞老常说京剧老生的唱腔最丰富,过去他也曾想当余派票友,曾一度请杨宝忠来教戏吊嗓,后来梅兰芳、程砚秋相继请他合作,他就“下海”唱小生本行了。“不过,解放前,我演昆剧始终没有搭过戏班,解放后担任戏校校长,演昆剧是以行政干部的名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至今是个昆剧票友”,他与我谈天说戏中,经常强调两点,一不要轻视配角,二不要轻视票友。
俞老晚年非常关心昆剧。有一次上昆要复排现代戏《琼花》片断,俞老在我面前连连摇头。他认为京昆的情况是不同的,京剧是近代戏曲,昆剧则是古典戏曲,中青年演员若有时间应该抓紧向传字辈老艺人学几出老戏。俞老反对一切破坏昆曲古典美的所谓“改革”。俞老晚年特别强调昆剧的特殊性,它的保护工作应从抢救、继承入手。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各昆剧团都在经济困境中挣扎,上昆最后几位得到过“传字辈”亲授的女演员,在四十几岁的大好舞台青春时期,都被迫提早退休了。在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一些剧团又屡屡出现投资方向的失误,搞起穿着旗袍、高跟鞋在舞台上表演“蹚马”之类的所谓“改革”……
我依依望着俞老带笑的遗像,心里却在淌泪。因为我再不能同他老人家促膝夜谈,因为我知道他笑声的背后还有着那么多的隐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