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这里有一片热土——记东北三省“争雄杯”戏剧小品比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这里有一片热土
——记东北三省“争雄杯”戏剧小品比赛
李勤
(一)
8月即便在东北也是暑气逼人,断断续续的雨给吉林省四平市带来了阵阵清凉。东北三省的小品正在这里拉开阵势,争雄斗艳。
这并非全国性的比赛,然而它自燃的热度却让你不得不为之注目。
来自三省的近二十个剧团展示的三十多个小品,题材涉及面可谓广而新,如反映知识分子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困惑与无奈的《提篮小卖》;表现个体老板主动要求提高文化修养的《学生老板》;触及道德伦理的《占座》。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有夸张讽刺入木三分的《圈套》;有融舞美于造型动作的审美性与娱乐性较强的《离婚之后》;有谐谑风趣、喜剧色彩颇浓的《相门户》……有的小品编得精彩,演得见功力,几分钟内“整”得你又喜又掉泪,足见创作者的精品意识。
(二)
也算不小的这个活动,从设计、组织,到接站、舞台、评比,所有的“正式”工作人员加一块只有七八个人。几个人愣是干了几十个人的活。原本就瘦的越发累得“猴精猴精”的。
这个由黑、吉、辽三个省的戏剧家协会自动发起、联合主办的东北小品比赛活动,去年由辽宁作东主办了第一届,这次叫做“争雄杯”,是第二届,东道主是吉林省剧协。
剧协,无钱无权,这是大实话。这次活动又应验了一句话:“民间办事,大家出力”。吉林省文联、舞协、企业一起出动,“地主”四平市委、市文化局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是剧协为群众、为艺术的一片真情感动了“上帝”。
组织者、评委、演员都兴致勃勃,大家因陋就简,参加比赛的剧团全都是轻装上阵,两三个演员夹着简单的行头、化妆用具就来了。连日来的雨也似乎恰是赶来助兴,哗哗哗越添了活动的情趣。
“文艺团体有活动才有凝聚力。一年一度的交流评奖,鼓动了东北小品创作的热情。劳动需要得到承认,艺术创作需要被接受和欣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面对热火火的比赛现场,专程赶来的首都戏剧界专家们有了共同感触。
(三)
没有组织观众,也没有文件通知,闻讯赶来买票的四平观众,脸上洋漾着热情。
这不说是魅力也该算是吸引力吧。
“小品”原本是小小的点缀,考戏剧学院、入剧团的“敲门砖”,现在却俨然成了“无小品不成晚会”之势。
“群众喜闻乐见,它就能生存,就能发展、繁荣。”辽宁艺术剧院的一位编剧对记者说。
有人称它“短、平、快”,符合时代节奏,反映现实快。而且深入浅出,喜剧性、娱乐性强,正好满足了紧张工作之余的群众的正当娱乐要求。再加上演出简便,七八个人夹个包就可以上厂矿下农村,走南闯北,不失为基层小剧团振兴搞活的一条出路。
“艺术走向市场就是走向观众,没有观众不是戏,文化人要放下架子,走进生活,要还戏于民。”小品大赛的组织者、吉林省剧协的负责同志跟记者讲述他多年的思考。
深入群众,创作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作品,把观众拉回剧场,让老百姓有戏看、演员有戏演、戏票有人买,这是又一个良性循环。
小品比赛过程中,有几个剧团的创作表演人员急得顿足大叫失策:忘了带摄像机来了,否则回去立马可以现炒现卖,这样好的小品一定叫座。如此说来,这里又权充了“东北小品批发市场”了。
歌曲讲“流行”,戏剧也开始有了“流行戏剧”了。流行没啥不好,要的就是有口皆碑。但不管什么产品,尤其是艺术创作,最终取胜,靠的还是质量。(附图片)
吉林省曲艺团小品《相门户》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