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扶贫三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扶贫三议
潇雨
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反映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对贫困地区来说,国家的帮助固然不可少,更重要的是要有治穷致富的志气和真抓实干的行动。现在,有少数地方还缺乏这种精神,你给他扶贫款,他都拿去吃了喝了。如此这般,任你费多大气力去扶,怕也难免“扶得东来西又倒”。有鉴于此,一些地方提出“治穷先治懒和愚”,并采取措施,认真去治,看似费时费力,取得的成效却很扎实。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只有当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的自觉要求和强烈愿望时,扶贫工作才会产生一拍即合的叠加效应。此之谓“扶贫先扶心”。
前不久,看了个电视剧《老马和小马》。乡干部老“马民政”(仲星火扮演),热心扶贫,常常这家送袋米,那家送点钱,辛辛苦苦,有口皆碑,但贫困户过了多少年依然贫困。小“马民政”上任后,调查研究,起用能人,因地制宜,办小工厂,扶贫工作大有起色。这个故事很能给人启发。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一些同志像老“马民政”一样,把扶贫工作简单地看成一项慈善事业,东家施一点,西家舍一点,得到救济的自然感激涕零,但仍然没有跳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窘境。瑶家兄弟说得好:“帮助饥饿的人,与其送他一只烤熟的鸟,不如送他一支火枪。”扶贫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变“输血”为“造血”,搞开发性扶贫。此之谓“扶贫要扶根”。
国家每年用于扶贫的资金总额达四十五亿元,不可谓少。懂得“输血”不如“造血”道理的同志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些地方扶贫成效了了,原因何在?原来,那里是多头管钱,扶贫办、老区办、民政局以及农、林、水、科、教、文等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安排,最需要钱的基础建设上不去。贫困地区最大的困难是水、电、路的问题,这个基础建设不搞好,脱贫致富就成为一句空话,正如没有血管,即使造了血也流不动。扶贫资金的使用也应当统筹规划,把有限的钱尽可能集中用到关键性的基础项目上去。此之谓“扶贫要扶基”。
迄今我国农村仍有八千万人尚未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扶贫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可以说是“到了攻坚阶段”。近闻扶贫工作有滑坡之势,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把扶贫工作搞得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成效,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一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