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太平洋旋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6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太平洋旋风
郭富文贾志祥
机遇来临的时候
1990年初秋,湛江机场。
崭新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拎着一只黑色公文箱,急匆匆地踏上湛江—香港的班机。他清瘦的身材、黝黑的脸庞,一副金丝眼镜掩不住深邃刚毅的目光。他在临窗的位置坐下,凝望着东方的天际,脸上显出庄重的神情。
班机迎着初升的太阳,飞向蓝天。此时,他激动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开始思考与美国太平洋实业集团公司磋商筹建中美化工厂的具体细节,这是他酝酿已久的一次从东太平洋向西太平洋的大跨越。
他,就是崔彪。
我们手头有这样一份简历:崔彪……历任太平公社党委书记、湛江市体委副主任、郊区政协主席兼统战部部长。1990年10月到霞山区筹建企业项目,任对外经济领导小组组长,中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0年春节前夕,崔彪已经打点行装,准备回老家过年。这时,一个从大洋彼岸洛杉矶打来的长途电话使他兴奋不已。对方是美国太平洋实业集团公司总裁王海军先生,王表示对投资生产聚苯乙烯有兴趣,相约在年初二抵湛详谈。
“一言为定,我等你。”崔彪放下电话,也放弃了回家过年的念头。
王海军先生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1958年5月,他出生在佛山一个干部家庭,经历过“文革”、下过乡,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广东考生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大连海运学院,毕业后随全家迁入香港。1984年又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他同母亲有个协议,拿到文凭后就回大陆工作。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念的是亚太地区经济管理。毕业实习时,他认识了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顾察理,并深得其赏识。不久,顾察理等一批老牌共和党人,在西海岸的旧金山筹划成立“太平洋实业集团公司”,以求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而王海军则成了公司总裁的最佳人选。
他被委以重任,不仅仅因为他熟知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世界经济管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进取精神。他上任伊始,便把建设年产4万吨聚苯乙烯项目瞄准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港城湛江。
大年初二,王海军如期抵湛。崔彪与他谈得十分投机,当即双方签订了项目意向书。
然而,“好事须多磨”。崔彪所在地区对引进聚苯乙烯项目举行了一系列“马拉松”会议。半年间,王海军穿梭大洋两岸十余次,崔彪的鞋底不知磨穿了多少双,项目最后还是被否决了。崔彪痛心疾首。这时,深圳、珠海等地的代表闻讯而来,要求连人和项目一起带走,待遇从优。崔彪不为所动。他要为湛江这片尚待开发的红土地留下一片绿荫。于是,他又展开了游说。对有关搞经济的人说,这是一个高科技、高效益、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聚苯乙烯是世界最好的5大通用树脂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家用电器、包装材料、日用品等行业,具有耐久性耐冲击性高、成型性良好的特点,其用途的广泛将超过钢铁,有关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塑料世界”。这是一个难得的项目。他向上级领导鼓动,聚苯乙烯在全球一直供不应求,我国1991年产量只有10万多吨,而广东省年需求量就达50万吨,这个项目年产值可达3亿元,利润960万美元,税1600万人民币,干吧,丢掉太可惜了。
他逢会必讲,见人就说,他的一片苦心终于感动了“上帝”。
霞山区的负责人独具慧眼:一个大项目将会带动一个工业区;建成一座化工厂,未来可以把霞山变成一座化工城,这完全符合湛江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带动大经济、大经济带来大繁荣的战略构想。
“士为知己者用”。崔彪带着化工厂的项目来到了湛江港石头村。
聚苯乙烯项目终于有了“婆家”,美国太平洋实业集团公司执行董事顾察理、总裁王海军、美国芬纳化学工业公司副总裁戴维斯等人立即赶来湛江考察,他们面对中国六大港口之一、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湛江港,连声说好。再到石头村看厂址:这里距码头仅2000米,还有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有大片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禁不住赞叹道:“这是金地、宝地!”双方随即正式签订了投资建厂的协议。
12月16日,湛江聚苯乙烯工程在鞭炮鼓乐声中,打下第一根桩。
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双方签订的合同书上,建厂周期按国际标准为26个月。崔彪是个急性子,“两年多太久,只争朝夕”。在董事会上,他大刀阔斧,一刀砍掉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崔彪算了一笔帐:建聚苯乙烯厂的贷款利息每月为十几万美元,一年就是200万,我们拖不起;早一年投产,利税就上千万元,我们为何要拖呢?他形象地说:“贷款办企业犹如同老虎打交道,你不吃掉它,它就吃掉你。”
透过速度和效益,他还看到另一层意义:“这个项目是美国朋友来湛江投资的首次尝试,能否在速度上、质量上创出国内外超一流水平,关系到中国人办事的信誉,关系到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关系到国家对外开放的声誉。第一炮能否打响,对今后影响很大。”
董事会统一了认识,工期进度表按14个月重新安排,8支施工队伍、千余人的基建安装大军同时进军石头村。只见工地上脚手架林立,吊车挥臂舒展,灯光与电焊弧光交相映辉,高楼和聚合釜同时并建,工程进度日新月异。转眼间到了6月底,土建工程首战告捷,转入设备安装阶段。美方代表提出安装方案:从7月份开始,6个月完成设备安装。
崔彪摇着头说:“不行,试生产必须在10月底之前进行。”
“不可能。”美方代表、上级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都异口同声地说。
“只要设备和专家准时到位,我有把握在100天内完成安装任务。”崔彪还是那股子倔犟劲。同时,他也亮出了底牌:“你们是按一日一班计算。中国工人多,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日安排二班、三班,时间就挤出来了。”
美方代表奔先生也折服了,他盯着崔彪说:“专家、设备到位我负责,安装组织指挥你负责。”
崔彪有中国人的“法宝”:思想领先。他对千余名安装工人讲:“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100天攻坚战,保证10月底试产,12月12日正式投产。这仗打不赢,我辞职,你们也只好各奔东西。”他还制订了奖惩办法,合同工期提前一天奖5000元,拖延一天罚5000元。
工人们憋足了劲,要“杀出一条血路”。湛江市港务局、供电局的领导当即表态:宁可拉自己家的闸,关自己家的阀,也决不停止供应哪怕是一秒钟的电和水。
整个工地沸腾了。千余名建设者背水一战,百余部电焊机光花四溅。盛夏酷暑,工人们顶烈日,熬五更,有人晕倒了,送医院抢救醒来继续干,连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美方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得不跟着加班加点。10月23日至25日,是项目设备总指挥奔先生的休假日,他已拿到去香港的飞机票,但的确“不好意思”走开,便毅然退了飞机票。
言必信,行必果,崔彪说到做到。港务局工程队提前11天完成4条管道安装任务,他亲自将55000元奖金送到工人们手中。到工程结束,总共兑现奖金22万元人民币,仅相当于贷款月利息的1/7,但他却赢回两个月的工期。而负责电线施工的单位拖拖拉拉,人员涣散,崔彪发火了:“限你们三天改变面貌,不然我马上撤换你们。”
这一着果然奏效。某安装公司因种种原因进度缓慢,他们奋起直追,终于迎头赶上。工人们说:“崔老彪成了‘催命鬼’,跟他干,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到10月底,聚苯乙烯工程如期竣工。这天,崔彪起了个大早,迎着熹微的晨光来到公司,面对巍然屹立的办公大楼和花园式厂区,他笑了。
正在崛起的希望
去年12月初的一天,暖融融的阳光照在旧金山附近的一座山庄里,61岁的顾察理先生在精心修剪着葡萄蔓。他喜爱种植葡萄,但从来不问收获。他16至18岁是在中国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度过的,从小就对古老神秘的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从60年代起,他渐渐步入政界,曾担任国防部长理查森的特别助理和助理国务卿。他乐观、练达,为人热情,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美中贸易促进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对在湛江建聚苯乙烯厂,抱有极大的希望。
临近正午,他想在葡萄园吃午餐,正准备给家人打电话,这时秘书给他送来一份关于湛江中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聚苯乙烯厂于本月12日建成投产并举行隆重庆典的电传。
“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速度。”他放下手中的剪刀,急忙给远在华盛顿的理查森拨电话,让他分享这个喜讯。
理查森随即将这一消息通报给基辛格、恒安石、安德信和总统办公室。
12月10日,担任布什总统高级顾问的理查森率领庞大的代表团飞抵香港,转道来湛江,专程参加中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聚苯乙烯厂开业典礼。代表团成员有: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前驻华大使恒安石,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太平洋实业集团公司执行董事顾察理,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的特别代表贺德尼等十余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安德信、克林顿总统外交顾问湾基等人为工程竣工投产发来了贺电。
国家有关部、委,省、市领导同志出席了庆典仪式。
理查森先生在致词中说:“我肯定此杰出的美中人民合作成功的范例,将会对新政府评估美中两国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戴维斯说:“我在全世界搞了20多个这样规模的项目,这是最快的一个,这是个奇迹。”
中国人爱讲:万事开头难;美国人常说:有一就有十。湛江中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聚苯乙烯厂的建成,犹如架起了跨越太平洋的一道彩虹,在美国经济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各大公司、财团跃跃欲试,争相前来投资办厂。
1992年底在香港机场酒店,美国雪佛龙石化集团前副总裁白大伟先生在谈到新的投资项目时,不无感慨地说:“过去美国高层商界人士同中国做生意,总有些担心,因此说的多,做的少。这次,中美化学工业公司改变了美国人的看法,我们认准了崔彪。”被美方称为桥梁建筑人的王海军先生,依然是个大忙人。在最近的半年间,他数十次穿越大洋两岸,拉项目、找资金、谈合同、签协议,为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奔走不息。
一座具有高科技、高效益、现代化的化工城正在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崛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