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结束“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 辽宁农村经济发生历史性转折粮食副食自给有余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31
第1版(要闻)
专栏:

  结束“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
  辽宁农村经济发生历史性转折
粮食副食自给有余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本报沈阳12月30日电记者段心强报道:辽宁省农业发生历史性转折:1993年粮食总产1696万吨,人均424公斤;猪牛羊肉总产129.5万吨,人均占有32公斤;蔬菜总产1100万吨,人均占有275公斤;水产品总量146万吨,人均占有36.5公斤,全部结束从外调入的历史,自给有余。
全省乡镇企业销售产值去年85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今年1464.1亿元,又比去年增长71%;加上农业总产值370亿元,今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690亿元,超过城市工业的销售收入。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元。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全省4000万人口,城镇人口的比例由70年代末的36.6%上升为76.7%;而每人占有的耕地却由2亩下降为1.33亩。因此,过去这个省吃粮吃肉吃菜一直靠关里调拨。在改革开放中,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抓城市工业的同时,认真抓了农村的经济建设,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从劣势中看到优势,建立粮食和农副产品基地。辽宁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在计划经济下确是农村的大包袱,粮食和农副产品都便宜,生产后全得交给国家,收入却很低,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大,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高,成为优势;土地少,人口多,在粗放种植条件下是劣势,可劳动力丰富,在开展“高效农业”活动中则有优势;天气冷是劣势,但搞塑料大棚后,种出的蔬菜效益好又是优势。有了这些认识后,他们在全省建立22个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省的70%多;建立22个肉食生产基地,提供猪肉、牛肉占全省的40%;全省14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副食品基地。全省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达到60%以上。
充分利用科技优势,迅速发展乡镇企业。辽宁省大中型企业1200多家,科研机关几百家,科技力量十分雄厚。省委、省政府派科技人员到县里当科技副县长,支持一部分科技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引导乡镇企业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大连市乡镇企业四门大开,广纳人才,使生产由密集型劳动向高科技转化,销售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1993年销售产值由1990年的71.2亿元增加到500亿元,比1992年增长80.6%。
抓落后促平衡,对“三辽”做好扶贫工作。辽宁有发达的辽南地区,但也有穷困的辽东、辽北、辽西山区和沙漠。从1986年起,省直机关组织扶贫开发工作队,到“三辽”地区的24个县(市、区)开展扶贫工作,开发新的生产项目。经过7年的扎实工作,这些贫困地区的社会总产值比1985年翻一番,农业总产值增加1.8倍,财政收入增加3.6倍,人均收入达到760.9元。其中凤城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超过千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