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新问题——论加强农村工作和深化农村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9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新问题
——论加强农村工作和深化农村改革
去年以来,农村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农村的情况究竟怎样?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总的形势不错,有些问题突出。
形势不错,主要表现在农村产品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改善方面。大宗农产品,除棉花以外,已经连续4年稳定增长;今年夏粮再创高产新纪录。“高产优质高效”的方针已逐渐深入人心,产品结构加快调整,优质产品在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引导下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增长。农民收入在连续数年徘徊之后,去年转而上扬。林牧副渔及乡镇企业继续大步发展。
然而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例如,中央反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令五申要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但时至今日,农民负担过重、种田效益连连下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都有碍于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多不是新近发生的,但在最近一个时期格外强烈地表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传统的老办法,也不能只靠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只能靠深化改革。可以说,新形势、新矛盾,呼唤改革的新突破,否则,党的一系列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就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办法解决经济中的新问题。在“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农村的改革在近期已呈加速之势,其中尤以粮棉油猪等大宗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引人注目。到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280多个地市、1900个县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糖料、油料、猪肉价格已在全国放开。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正在山东等地试点。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各级政府进一步把目光转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的建设。1800多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遍布全国。
但是,从实际需要看,农村改革的力度和广度都还嫌不够。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而紧迫。首先,要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推进农村自身的改革。比如,为了让市场机制在农村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农村的产权关系。要尽快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法律化,使农户与土地的关系更加明确,以保证农民对农业长远投资的热情;同时,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以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许多地方实行的股份合作制,是完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兴办新企业的有效形式,更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试点,逐步推广。发展、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的产供销关系,是衔接亿万农户与大市场的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应大胆改革,继续探索,因地制宜地创建多种多样的服务组织,采取各种方式,为农民发展经济服务。此外,基层组织建设、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也都需要再进一步。
与80年代初中期所不同的是,近年来,农村改革单项突进的大环境已不复存在。旧格局的打破,城乡经济的开始交融,已使农村、城市改革交织为一体,常常互相牵制,互为因果。越来越多的同志发现,农村中很多问题长期解决不好,新的矛盾不断产生,老的摩擦反复出现,病根并不完全在乡村,而与城里、与全局密切相关。从总的方面看,我国多年形成的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对城乡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农产品流通的阻塞,支农资金的外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等等,几乎无一不与城市的改革、与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紧密相连。没有整个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化,没有财税、金融、投资体制的创新,没有覆盖城乡的完善劳务市场的建立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这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可以这样说,今天要解决农业问题,解决农村问题,要使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就必须通过城乡改革的双向推进,早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工农新型关系。没有全国改革的深化与配套,不可能有农村改革的成功。这是90年代农村改革提出的新课题。
70年代末,农村改革作为启动点,引发了全国的改革大潮;如今,农村又发出了新的呼唤。我们相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十四大精神,扎扎实实去做,必将推动全局改革新潮涌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