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新民的“三级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30
第2版(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之角

  新民的“三级跳”
龚俊纯马义
从关内到沈阳,新民是必经之地。这里原只是沈阳市的一个农业县。在改革开放中,县内各业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最近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撤县设市。
县与市虽只一字之差,却说明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民实现这一变化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原县委书记、现任市委书记李宝权这样回答:在于选准了市场经济的方向,10年间适时实现了三次跳跃式发展。
(一)
新民经济起跳的动力,来自于农民自发进入流通领域。
处在工业重镇沈阳市郊的新民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担负着为周围沈阳等大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重任。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自身需要都难以满足,更谈不上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行家庭承包后,农村有了大量剩余产品,流通不畅又成了生产发展的拦路虎。“白菜冻、西瓜烂、壕沟里边扔大蒜”的现实,使农民开始认识到,不仅仅要把产品产出来,关键是把产品卖出去。于是,他们勇敢地冲向城市寻找市场之门。“万人马帮”应运而生。
新民通往沈阳、辽阳、鞍山等城市的路上,“倒蛋”、“倒菜”、“倒鸡”、“倒鸭”的队伍常年不断。大民屯镇一个农民靠一辆旧自行车往返于距沈阳90公里的公路上贩大米,几年间,硬是把几十万公斤大米送到城市千家万户。到1986年,这支队伍壮大到1.5万多人,拥有7000多台马驴车,成了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的主力军。有人作过粗略估计,那几年,新民的“马帮”每年倒出30多万头猪、200多万只禽类,以及数以亿计的粮食、蔬菜,承担起全县60%多的商品流通量。
尽管当时对农民搞长途贩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新民县委、县政府对群众的这种首创精神一直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能人,带动了新民经济的第一次跳跃。
(二)
“万人马帮”沟通了买卖双方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趋向规模化、专业化,从而带动了新民经济的第二次跳跃:生产基地化。
如今在新民农村,“西瓜村”、“鸡蛋村”、“土豆村”、“菜籽村”等名称大有取代老村名之势,因为正是这些品种的专业化生产,使这些村更加闻名。目前,新民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品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生产格局,27个乡镇有1/3以上成为一业人均收入超300元的专业乡,400多个村有一半以上成为一品人均收入超400元的专业村。
跃上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台阶,新民的经济形成了三个新的优势。一是商品量更大、销售面更广,形成了市场竞争的优势。专业乡村农副产品的商品量比过去高出6至10倍。新民西瓜、新民大蒜、新民菜籽等在许多地方已成为农副产品中的名牌。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乘势兴起,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条龙的优势。新民已建起百余家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厂达1400多家。三是形成了便于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优势。
(三)
新民经济的第三次跳跃,在近三年间实现的。这次跳跃,是以前两“跳”为支撑点,大力推进县乡村市场建设,带动了经济全面蓬勃发展。
一批批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使新民经济进入了大生产,从而提出了大流通的要求,“万人马帮”已难担此任。新民县委、县政府适时推行了“551”市场建设工程,即建设5个中心市场、5个边沿市场、5个季节性批发市场、5个城内中心农贸市场、5个专业批发市场,以及一个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现在,这些市场陆续开始运行,以其品种全、销量大、有特色吸引八方来客,每天至少有10万人从事市场交易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6个农贸公司,90个销售处。
市场产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是巨大的。如今的新民已不再局限于农副产品的单向输出,而实现了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的有效输入。目前已与国内外客商联办生产项目1000多个,仅正在建设中的“关东大集”就吸引了国内外146家客商,引进资金1亿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