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30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刘枫
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经验可依。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大胆借鉴国际上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我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实行以下几个转化。
一、企业经营自主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所有企业都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企业进入市场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自主经营。因此,赋予企业自主权,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关键一环。
实现企业经营自主化,要求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自主权。企业生产什么、经营什么,由企业自主决定。产品的定价权要放给企业,以便企业能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而定价,发挥价格机制调节生产的作用。要把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赋予企业以劳动人事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由企业自主选择工资制度,决定调整工资的幅度和方式,从体制上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还要赋予大中型企业以经营进出口权,使这些企业不仅能走向国内市场,而且能够走向国际市场。
实现企业经营自主化,最根本的是要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作出明确的界定,改变国有资产产权模糊、无人负责的状况,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加快企业走向市场的进程。
二、生产要素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资源要通过市场配置,前提条件是资源要商品化。不仅一切产品要商品化,而且包括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房地产等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也要商品化。
生产要素要不要商品化、市场化?这个问题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受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过去我们只承认生活资料是商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至于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商品化、市场化,更是讳莫如深。殊不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需要有同一的调节机制。如果产品通过市场流通,实行市场调节,而生产要素实行纵向分配的计划调节,这就会把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个本来相统一的过程割裂开来,造成生产和流通的脱节。生产要素实行纵向分配,使企业丧失了选择最佳生产要素投入的自主权,无法做到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投入与产出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产出(产品)商品化,而投入(生产要素)非商品化,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生产链”的断裂脱节,影响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与生产要素商品化相联系,生产要素的交易必须市场化。这就要求建立包括劳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使企业能从市场上及时获得一切必需的生产要素,由跑“部”前进转向跑“市”前进。
三、政府职能规范化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必须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要求实现根本转变。
首先,管理方式要间接化。要从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放弃对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干预,把职能转变到搞好规划、加强监督、增强协调、完善服务上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由过去直接调控企业转变为直接调控市场,通过调控市场间接地实现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调控。
其次,管理手段要多样化、法制化。适应管理方式间接化的要求,管理手段要由单纯使用行政手段,转变为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并用。要防止滥用行政手段,把行政手段限制在法律允许的必要范围内。政府对企业实行间接管理,主要是使用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运行机制。目前,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体系,特别是要抓紧制定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市场法等法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顺利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管理手段和方式要符合国际化的要求。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尤其是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可望恢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既给我国经济繁荣和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它要求我们必须努力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按照国际惯例管理经济,使我国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此,就要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
四、保障制度社会化
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保障制度社会化,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加快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并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正常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的迫切需要。当前,保障制度社会化的重点,是实行待业、养老、医疗等三项保险。
其一,企业制度改革后,企业和职工可以实行双向选择,企业可以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自动辞职。这就必然形成一定数量的社会待业人员。因此,必须加速发展待业保险,保证满足待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为了满足新产业崛起时吸纳劳动力的需要,也为了替待业人员创造重新就业的机会,还必须筹集待业人员的培训经费。
其二,随着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劳动者的流动性将增大,人们在一个岗位工作的周期相对缩短,不可能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因此,养老保险必须突破“企业化”、“单位化”的框框,走向社会化。目前,国有、集体企业积累了多年的退休职工,企业负担过重。这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一条重要原因。因此,国有、集体企业必须加快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速度和力度。另外,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也必须实行强制性养老保险。
其三,与传统体制相联系的公费医疗制度,弊端不少,浪费惊人,国家财政与企业都难以承受,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出路只能按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医疗保险,逐步形成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有利于节约财力、杜绝浪费、提高效率的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保健体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