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先救命,后治病”大规模文物抢救保护在全国铺开有些地区热衷制造假古董值得警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3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先救命,后治病”
大规模文物抢救保护在全国铺开
有些地区热衷制造假古董值得警惕
本报讯记者李泓冰报道: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面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自去年夏季全面铺开以后,已获显著成效。截至今年上半年,共安排文物建筑维修保护项目410多项,投入资金1.2亿多元。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特别是大量有珍贵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年久失修,危在旦夕。去年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指导方针,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文物保护经费。国家文物局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把经费用在刀刃上,资助了一系列重点工程。
今年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更为集中,76%的经费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陕西黄帝陵、天津蓟县独乐寺、解州关帝庙、连云港将军岩壁画、克孜尔千佛洞等。
到目前为止,1991年以前动工的重大维修工程多数已进入收尾阶段,有些已经完工,如北京智化寺,洛阳龙门石窟、庆州白塔等。1991年以后批准立项的也有121项进展顺利或已竣工。特别是山西、河北、河南、辽宁、西藏等省区维修工作较为出色。
据悉,许多省、市、自治区从财政、人力和物力上增加了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但也有些地方由于对文物建筑保护原则的理解有偏差,申报的复建项目过多。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文物建筑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再重建。可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股令人担忧的潮流:不去保护真文物,而热衷于制造假古董,浪费了本已相当紧张的文物经费。还有个别地区由于当地技术力量薄弱或主管部门不够重视,影响了文物维修保护工作的进程。有关专家指出,工程质量对于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十分重要。他们呼吁要把每一项维修工程作为科研工作来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