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为了八亿观众——中央电视台改革与发展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0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了八亿观众
——中央电视台改革与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李仲春易凯
西方有一位电视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每走一步都要回过头看看,观众跟上来没有。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却这样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抬头向前瞻望一下,看看是否跟上了观众前进的步伐。
1958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当时,全北京仅有三十几台黑白电视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兴起了“电视热”,电视机的拥有量从1979年的300万台,增加到1993年6月底的2.3亿台,观众达8亿之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观众群。
(一)
1978年元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1985年8月,中央电视台租用卫星传送第一套节目,全国各地通过卫星都可以收看当日的《新闻联播》。随着中央电视台与观众距离的缩短,天山南北、天涯海角的观众们透过电视这个窗口,几乎可以同步地看到纷纭复杂的社会、风云变幻的世界。《新闻联播》也成了中国收视率最高的固定节目,观众达6亿。
新闻编辑部主任罗明介绍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信息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新栏目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1980年5月开办新闻评论栏目《观察思考》、1984年开办《午间新闻》、1985年以后《晚间新闻》、《英语新闻》、《体育新闻》、《早间新闻》也陆续开播。今年3月1日,第一套节目又实行新闻整点滚动播出,播出次数由4次增至12次。原来早上5点收到的国际新闻只能在晚7点的《新闻联播》播出,现在可以在两小时后与观众见面,整整提前了12个小时。
(二)
《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虽已播出多年,但观众仍记忆犹新。
曾记否?以前的电视专题片,一般只有画外音或记者采访。自1983年8月至10月间长达25集的《话说长江》播出后,电视专题片与观众的距离大为缩短。因为该片启用了男女主持人,他们在演播室中与观众对话,从画面外走向了屏幕,走向了观众。长达35回、历时9个月的《话说运河》播出后,男女主持人从演播室走向了运河两岸,现场采访运河两岸的群众,收集群众的意见与要求,在屏幕上与观众对话,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观众与电视之间架起了一条对话的“桥梁”。
1990年开办的《经济半小时》,之所以令观众刮目相看,是因为电视在走向观众的过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1991年3月15日,《经济半小时》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天举办的那场晚会采用现场直播,并开通了30部热线电话,现场回答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共接到电话400余次。在这里,观众已不仅仅是观众,而是参与者。电视已把现场送到了观众家中。
(三)
现场直播的《综艺大观》创办3年,收视率一直居全台前三名。这一节目突出综艺特点,有广泛的群众性,“请你参加”令观众仿佛置身其中。节目也适应观众生活节奏而不断加快。短短的50分钟,精品纷呈,五彩斑斓。栏目多则十几个,少则五六个,长者不过十来分钟,短者不过十几秒钟,起承转合,高潮迭起。主办这一栏目的文艺部主任邹友开介绍说,为了观众,我们严格要求节目质量,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少“明星”的节目因达不到标准被“卡”了下来。
《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办了11次。“吃饺子、放鞭炮、看电视”已成为老百姓农历除夕的三大习俗之一。
今年5月1日推出的新栏目《东方时空》,集新闻性、社会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呈板块结构。《东方晨曲》充满诗情画意,《焦点时刻》留下深沉思索,《金曲榜》带来朝气和欢乐……
中央电视台每日收到两万封左右的观众来信。为此,中央电视台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处理。他们还在全国设立了42个观众调查站,进行跟踪调查。每周一期的《收视率汇总报告》,成为分析节目质量、调整节目内容的主要依据。
今年5月,丁关根同志在全国电视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央电视台办成世界一流的、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大电视台。”用不了几年,中国的电视观众将远不止8亿,他们将拥有传播最快的空中报纸、最大的空中课堂、最大的空中体育馆、最大的空中影剧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