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我们在用革命办法克服师资缺乏的困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5-12
第3版()
专栏:

我们在用革命办法克服师资缺乏的困难
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

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虽然只有教授三人、副教授一人、助教九人,但任务却是要在一年之内,在本系开出“选矿原理”等八门专业课程,并要负担采矿、冶金两系共九个班的“有用矿物精选”一课。总的说来,人力和任务是不相称的。这怎么办呢?“等待上级增派教师吧”,我们确曾有人作过这样的设想,但据了解,东北工学院准备要在采矿系下设一选煤组,也只有一位教授;北京钢铁学院准备在采矿系下设选铁矿组,也只有两位教授(其中一人现已调来我院)。所以“等待上级增派教师”是很困难的。“教授一人教三门课吧”,但面对着陌生的专业教学计划,每个教授又都信心不足;而且学生多,教材要重新写起,一个教授要负责教好一门课程已不容易,教三门课程势必不能保证质量;何况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任务也愈来愈大。所以在开学之初的专业设置学习会上,我们便已认识到:师资不足乃是我国目前教育事业中的一大困难,这是发展中的困难。克服这个困难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依靠大家的努力,以互助互学,边教边学的革命精神和办法培养新的师资。这就是让年轻的助教们在自学基础上,由教授指导,能够尽快地担负起教学任务来。
然而,在当时,实行这种办法的思想障碍还是不少的。助教们被那陌生的专业弄得不安,对开课也没有信心。助教黄枢曾说:“就是学过的课程,毕业后也要跟教授学两年后才能开,现在马上就要开新课,这不是冒险吗?”一般助教则想:还是好好跟教授学习一二年再说吧!教授们也大半不安心于选矿系的工作。如李浴风教授看到新的选矿教学计划觉得不好搞,便要回采矿系去。有的教授信心不足。如钟伯谦教授在研究了教学计划,翻阅了几本俄文书以后说:“我老了,不行啰,再拚命学也来不及。”针对这些思想情况,我们在系内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首先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选矿工作在国家工业化事业中的意义。这样,大家都安心了。其次是适当地估计了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我们看来,助教是有许多优点的,完全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培养成为师资的可能。第一,他们受旧的影响比较少,容易接受最先进的苏联科学成果;第二,寒假、暑假可以出去实习,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学习效率一定可以大大提高;第三,没有架子等等的包袱,可以到处请教;第四,都具有一定的基本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有进一步学习的条件。至于教授,也同样可以把新东西学好,因为:第一,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的理论,对新的东西,只要自己肯虚心学习,是可以了解的;第二,有些教授已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只要根据新的观点,批判地总结这些经验,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的东西;第三,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对于编选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在适当地估计了我们的情况以后,我们便开始了师资培养工作。

我们是怎样进行这一工作的呢?首先,我们研究了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先后次序和大概内容,研究了已有的苏联教学大纲,并在分工合作、保证各门课程都有人开的原则下,照顾每个助教个人的志愿,进行了选择专业的工作。在这一工作的酝酿过程中,教授从旁说明课程内容,系和教研组随时提示如何全面地照顾教学情况,由助教互相讨论,使每个人的志愿尽可能和工作需要结合起来。然后就进行课程的安排。关于这,我们的原则是“徒弟出师”,就是这学期由教授开的课,下学期由辅导助教负责;教授保证下学期另开新课。如这学期钟伯谦教授的“有用矿物精选”一课,开学时决定由助教高培枝和钟熹负责辅导,下学期这门课便由他们负责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采用了下列的办法:第一,每门课的不同章节,均由教研组指定教授具体指导。首先由教研组帮助助教们将所有可能找到的资料大略地浏览一遍,写出学习提纲和制订学习进度表(在学习提纲和学习进度表中分清章节,注明该章该节要仔细参考那些书,那几页需要在几天或几周内读完,并写成讲义式的读书笔记),然后根据学习提纲和学习进度表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的材料由全系共同设法搜集,互相介绍。在实行这些办法的过程当中,大家都表现得很好。如李浴风教授给助教吴夫彬修改讲义,足足花了五个星期天;钟伯谦教授给助教高培枝经常讲到深夜;胡为柏教授同助教邓植生共同阅读有关沉积理论,有时就在教室里共同讨论。第二,规定了随时检查、按期“交货”等制度。如在每次教研组会议上都要检查一下助教们的进修情况,交流经验,并由教研组提出改进意见。系内的“下学期课程准备检查小组”也不断关心和鼓励助教们写讲义或作学习笔记,并帮助他们修正错误。助教吴夫彬现在已经写出了近七万字的“选矿厂提升运输”这一新课程的讲义;助教邓植生阅读了许多有关“去湿”这一新课程的资料,做成了三本内容丰富的笔记,一经整理就可成为相当好的讲义。第三,试讲。在本学期十一周后,备课的助教们进行了试讲。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大家都给试讲者提出了很多意见,并纠正了备课人的自满情绪。如助教吴夫彬过高地估计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在试讲时不带笔记,只考虑手势和语言,结果把图也画错了;本来应该讲三小时的东西不到一小时就讲完了。教研室就比较严格地批评了他,帮助他克服缺点。第四,实习。我们尽可能地动员了所有下学期开课的助教出去实习。在出发实习前,教研组帮助每个助教制订并审查了他们的实习计划,详细地交代了任务和应注意事项;指出在实习中要联系书本上的那些理论知识,补充并修正自己所写讲义草稿的那些部分;还规定了作实习报告的大纲和图样等。

目前,我们的工作已进行有几个月了。几个月来,我们觉得:用革命的精神和办法培养助教,是克服师资缺乏的一个有效办法。正如苏联采矿专家阿良姆斯基曾经对我们说过的:“我们在革命胜利初期,也是懂得很少,当时也没有人可以请教,今天你们的情况是完全不同了。……十八年以前我从学校毕业出来,便被分配到列宁格勒矿冶学院,当时就指定我准备教我未学过的‘矿山估价’这门新课程,我在教授指导下自学半年就开课了。我现在可以闭着眼教‘矿山估价’了。”因此我们深信我们所走的这一道路也是正确的。虽然只用半年时间,我们还很难培养出完全合乎标准的师资,但采用这种办法,是能够改变我们当前缺乏师资的这种严重的状况的。
以下,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第一、我们认为,搞好教授和助教们的关系,是作好培养师资工作的基本条件。要搞好关系,就必须克服“文人相轻”、“自命不凡”等等的个人主义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作得还好。
第二、我们认为,必须随着工作的进行,及时地解决同志们的思想问题。如助教陈前亹原来计划向“电磁选矿”方向发展,但看了近半个月“电磁学”,觉得困难很多,原来的想法发生了变化。邓植生、黄枢也觉得搞“选矿厂提升运输”不如“去湿除尘”合适。这时我们就找大家一起反复商谈,按照工作的需要,结合个人志愿把课程加以调整,对于信心不足的就加以鼓励。如邓植生很虚心,也很努力,在试讲时,内容、方法都如李浴风教授所说的,“很难找出毛病”;但他总怕上课,于是教研组就鼓励他,帮助他扫除这种顾虑。又如助教高培枝起初答应准备外系的“有用矿物精选”,但后来又想专搞“浮选”,很怕将来永远只教“有用矿物精选”。我们就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时指出:今天,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成为“专才”,你想多搞一些“浮选”,大家是赞成的,同时也会帮助你达到目的的;但你也不能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以致使其他课程都不能教。至于完全无视当前的工作需要,也是不对的。这样,就把他的思想搞通了。
第三、我们认为,发扬友爱精神,真正作到互相帮助也是重要的。这一点我们也作得比较好。如“有用矿物精选”教研组除了要为九个班的同学开课,还要带同学到湖南大学做实验,忙不过来;但为了使助教吴夫彬能专心进修备课,他们就不让吴夫彬去辅导和做实验,而由其他三个同志把全部工作担当下来。有三个班的“选矿原理”,本来是由黄枢、邓植生和陈前亹三位助教共同辅导的;但为了使邓植生有更多的时间备课,黄枢自愿多承担一些工作。这种友爱精神和互相帮助的作法,也正是推动我们前进的一种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