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越剧的新里程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3
第12版(副刊)
专栏:

  越剧的新里程碑
刘厚生
我和越剧有着40多年的亲切交往,越剧的盛衰发展,常常系在心头。近几年来,我总在企望越剧能够出现一两个(当然越多越好)特别光彩动人、特别完整的好戏,以实现一种突破——突破越剧自1976年重新恢复演出以来在艺术创造上徘徊不前的局面。如今,我非常高兴,我已经看到了一个,那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西厢记》。
十几年中,越剧舞台上不是没有出现过好戏,有的应该说还是十分优秀之作;但是从全局来看,其艺术风格样式都还是在过去的樊篱之内,都还是在几十年来越剧艺术积累的基础上的上乘之作,而不是突破。然而越剧从1942年袁雪芬同志倡议改革到现在,艺术上已经几次跃进,如今又到了需要向前再大跨一步的时候了。这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对越剧的呼唤,时势期待着英雄。不仅越剧,任何剧种,总是在经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后会根据时代的要求出现一次跃进,否则即可能衰落。这种跃进,应有理论的指导,更要有体现为一个一个具体的戏的艺术实践。浙江小百花《西厢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她正是在需要突破时出现的突破。
“浙西厢”对王实甫《西厢记》做了调整性的改编。他们的主创人员有一个共同的自觉的信念,即导演杨小青说的,“赋予古典作品现代美”。编、导、演、音、美都是围绕着这个信念进行创造。但重要的不仅仅是想怎么做,而是做到了没有。我觉得,小百花的艺术家们高度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在舞台上极为出色地创造了一个现代的《西厢记》。曾昭弘的改编本突出了张珙的主导性,坚持了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核心,更进一步强调了古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敢爱敢恨敢斗争的积极进取精神。导演杨小青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恰当地运用当代舞台的艺术和科技手段,把全剧组成为一个内涵充实、形式华美、形象生动、节奏流畅、配合和谐的艺术整体。在导演统率下,“浙西厢”成为越剧舞台上少见的充满时代精神和青春气息的完整的美戏。主演茅威涛塑造的“风魔酸丁”张生的形象,确是少见的有书卷气又有灵气的性格,可以说是她自己表演上的一座高峰。同时也应该说,演莺莺的颜佳,演红娘的陈辉玲和演老夫人的董柯娣都是出色当行,具有创造力的好演员。我很欣赏她们四人在舞台上和谐精致的合作,把这本戏演得华贵脱俗,格调优美,新意盎然。
如果说,1942年是越剧新长征的零的起点,那么,1946年袁雪芬同志的《祥林嫂》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越剧陆续出现了若干可称为里程碑的精彩好戏。“浙西厢”的艺术成就,这种成就所产生的良性影响,特别是同观众的融合,都可以使她在越剧史上成为越剧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而无愧色。
“浙西厢”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0年磨砺的结果,同时也是整个越剧的胜利。没有过去各地——特别是上海的越剧的艺术成就,不可能出现小百花,而今天小百花的成就、影响和经验,也必将成为整个越剧的财富。我热切地期待着其它越剧院团和小百花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新作,以巩固和扩大这个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