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为了大森林的明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16
第2版(要闻)
专栏:黑龙江沿边纪行

  为了大森林的明天
本报记者田晓明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60年代初,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大兴安岭顶远眺》诗中,这样盛赞这片浩瀚的林海。然而,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还不到30年,就濒临森林危机的边缘。
专家预测: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再过15年左右,这片号称全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将无木可采!
大兴安岭人为了大森林的明天,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走“以林为主、采育结合、立体开发、南联北开、兴边富民”的道路。
采育并举:追求最优化组合
据林业部资源司航空测量表明: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加之火灾前的消耗,森林资源较开发初期已减少过半。然而,从整个林区看,一些老局的周围还有占总面积37.6%、占林木蓄积总量的42.5%的四个新区急待开发,因为每年有140多万立方米过熟林自然枯损。
经周密论证,黑龙江大兴安岭林管局重新调整施业区划,将四个待开发的新区分别调给现有的林业局,使资源存量与生产能力得到合理配置,让老开发局过采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同时还为国家节约了7亿多元的建设投资。全林区的产量现已由340万立方米增长到467.5万立方米。
早在1980年,林业专家艾春霖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过量采伐只是表象,其本质不是采多了,而是长少了。
要越采越多,青山永续,植树造林迫在眉睫。火灾之后,大兴安岭林区规划10年内在岭北火烧迹地,人工植苗造林272万亩,截至1992年末已完成108.5万亩,预计1995年可提前达标。6年来,他们在岭南等非火烧区造林199.3万亩,并且大面积培育天然速生丰产林,提高了林木生长量。1991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在总量上第一次实现长大于消。
非木经济:五色经济
砍,砍,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生财之道,除了砍大木头,别无出路!
大兴安岭林区最早出现森林危机端倪的松岭林业局,率先另辟蹊径,建起了特产实验场,大面积种植黄芪、平贝、细辛等名贵中药材。为增加产量,他们每年要用100立方米的马粪,而每立方米马粪就要25元。经查资料发现,鹿粪比马粪更好。于是,他们大胆决定,人工养鹿,积鹿粪。
1987年底,松岭特产实验场从新疆引进了在同一纬度生长的36只天山马鹿,开始了野生动物饲养的事业。到1992年底,这个特产实验场存栏鹿已有54只,不仅解决了中药材用粪问题,去年鹿茸总产量48公斤,效益十分可观。
松岭林业局养鹿成功,打开了大兴安岭人的眼界:大兴安岭遍山是宝,除了大木头,还有金、煤、铜、铁、大理石、膨润土;盛产黑木耳、猴头蘑、蕨菜等,还有名贵水产水獭、水貂、鳇鱼,真可谓“宝藏在地,锦鳞在水,奇兽在林,珍禽在天”。
打破独木支撑天下,开展多种经营,实行综合立体开发,成为实施“避危兴林”战略的重点。地下开发采掘业:购置七条采金船,添置十八道淘金流槽,1992年采金7.4万两;开发古莲等五座煤矿,产煤37.7万吨;开采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用石1.3万吨。地上发展以红豆、?柿、山野菜、北药为主的采集加工业,加工的蕨菜还打进了国际市场。1992年大兴安岭林区多种经营产值1.77亿元,实现利税1506.5万元。
1987年后,大兴安岭林区投资兴建了3个胶合板厂、两个纤维板厂、一个刨花板厂;一个年产5.1万吨、产值1.8亿元的造纸厂也将兴建。
林子外面有市场
市场需求与价值规律,对于长年累月靠国家计划安排建设和生产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是个十分陌生的观念。
如今,以市场为导向,按销售和效益最大化组织生产的新的经营方式正在大兴安岭林区各大中型企业中形成,初步改变了只管采伐计划、不顾市场需求的经营格局。
阿木尔林业局打破“长材不短造”的传统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改变生产8米长加工原木而生产市场急需的柁材,每立方米提高售价30至50元。尽管他们生产的落叶松每立方米销价高达740元,樟子松售价高达1100元,因产品规格适销对路,依然供不应求。
门开引来远方客。1992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兴办111户边贸代理企业,签订易货合同总额达3000多万瑞士法郎。同时,还与省内外24家企业建立了边贸业务代理关系,实现进出口总额320万瑞士法郎。到去年末,大兴安岭林区已与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台湾、香港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达1亿美元。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大兴安岭人仍在默默苦干。大兴安岭那无际的绿海,定将重返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