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阅读
  • 0回复

匹克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22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匹克之歌
吴瑞骋
社会是个大舞台,无论个人或团体,都是这舞台上的一个角色,都在唱着他们自己的歌。
 ——题 记
1993年9月4日夜晚,北京工人体育场内灯火辉煌,一片沸腾。七运会的开幕式正隆重举行。
在几万人的观众席里,坐着一位刚从福建泉州风尘仆仆赶来的中年人,他就是泉州匹克集团公司总经理许景南。此刻,面对五彩缤纷、霓虹闪烁的五层立交桥式的大舞台,面对由两条巨龙喷火点燃的熊熊火炬,面对英姿勃发的各路体育健儿和成千上万群情激昂的观众,许景南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人的一生里,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刻能有几回?
今天这个夜晚,对许景南来说,就是这样的时刻。他盼望这个时刻已经很久了。他在百忙中抽空专程赶到北京,为的就是这个时刻!
他不是普通的观众。他坐在看台上,不只是观看开幕式的盛况和我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果,而且还要观看和检验他和他的公司的成果——“中国匹克”牌运动鞋!在“七运会”上,福建省代表队的400多名队员和“八一”男篮的全体队员都将穿着他们的运动鞋在赛场上拚搏、驰骋……
“现在走来的是福建代表团……”随着播音员洪亮的一声,许景南的心绷紧了。他挺直身子,两眼直朝运动员的脚下望去……看见了,虽然距离很远,但他还是看见了:白花花的一片“匹克”运动鞋,齐刷刷地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代向前,向前……
许景南的眼睛湿润了。忽然,他仿佛看清了运动鞋上“PEAK”的字样,那是“顶峰”!他仿佛听见了匹克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向上攀登的铿锵之声……
第8个行当
福建东南沿海有一条江——晋江,它流经安溪、南安、晋江等县,注入泉州湾,在入海口冲积了大片平地,东海乡的汀洲村就在这块冲积地上。
1955年许景南在汀洲村呱呱堕地。贫困从小伴随着他。靠当小职员的父亲每月48元薄薪和母亲可怜的工分收入,仅能喂饱他们兄弟姐妹五张小口。从童幼起许景南的脚始终与鞋无缘,即使天寒地冻脚下最多也只穿双“人字拖”。那时他就想:要是人人都有鞋穿,那该多好!
1974年,许景南高中毕业,尽管学业优异,但动乱年月,升学无望,只得回乡当知青。村里地少人多,劳力没有出路。闲散的日子最苦,有一次哥儿们招饮,他竟喝得酩酊大醉,父亲训斥道:“人不立志,如同行尸走肉,永远没出息。”从那时起,他咬咬牙,放下“秀才”架子,下溪捞“沙蛤”,上岸拉板车,艰辛造就他的壮实,勤劳磨砺了他的意志。到1988年,许景南已接连干过7种行当。财富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那时他已是汽车队、煤场和机砖厂的老板,是个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并不满足,他认为这一切远不能造成什么大气候,与他的志向还差十万八千里。
一天,哥儿们相聚一起:“给我、给我,让我看看。”原来是老四弄来了一双进口高级运动鞋,说是香港亲戚送的正宗美国名牌“康姆斯”。七八个人轮流抢着看,竟都爱不释手。传到许景南手中,他把玩良久,童年的愿望,突然浮现。“振兴鞋业”的灵光照亮他的心。他问道:“中国人难道就不能创出自己的名牌鞋,让国人和外国人都爱不释手吗?”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就不信!”他自言自语地说:“我一定要试试这第8个行当,看看能不能创出个世界名牌!”
“世界名牌?”哥儿们乍舌了。以为他只不过说说罢了,谁知这以后,他真的干起来了!首先是搜集高档运动鞋的资料,他从大量资料中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高档运动鞋需求量非常之大,市场前景看好。然后,他把他经营的两个机砖厂和车队、煤场或转让或承包,从中筹集了几十万元资金,联合了两家外商和一家国内合作者,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中外合资泉州丰登制鞋有限公司,从此,许景南开始迈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创名牌鞋的道路。
明亮的脚印
一位哲人说过:“生活喜欢攀登上坡路,脚印只有在高峰才显得明亮。”
许景南或许并不熟知这位哲人,但他却深谙这个道理。他把自己事业的起点定得很高。“中国匹克”这个响亮的牌号是那么的不同凡响,它与许景南奋力攀登的精神是那么丝丝入扣,把他渴望用自己坚实的脊梁肩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挺立于世界顶峰的意愿表达得恰到好处。
然而,它的诞生又是多么不易。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给这个刚建成即将投产的襁褓中的企业带来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国外经济制裁,国内市场疲软,资金周转不灵,曾使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怎样才能走出低谷呢?”有人说,创名牌的路子要走,但眼前的困难是燃眉之急,不妨先搞搞来料加工,以后条件好了,再创自己的名牌。许景南另有自己的看法。他从一份鞋业报上看到一篇经验性文章,介绍台湾和南韩的一些运动鞋厂从事运动鞋生产20多年,老生产西方名牌,没有创自己的牌号,最后留下的是无可奈何的惆怅。这个反面教材成了他决心生产“匹克”鞋的催生剂和创名牌的铁心丸。他说:“不,现在不是要停产,也不是要转产,而是要加紧生产,亚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了,这是运动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他胆识超人,目光远瞻,一把扼住时机的咽喉,果敢地以个人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发动企业内部投股集资,解决了资金暂时困难,扩大了再生产。领导人的超前目光和超常的作为,往往是企业的福音,当大批“匹克”鞋在北京亚运村醒目的货柜上被销售一空时,匹克人笑了,这是对他们的头儿的睿智和正确的决策报以最由衷的信赖和钦敬。
质量——名牌的保证
名牌的诞生并不如摔出一张黑桃皇后那样快捷便当。名牌的公认权在于“上帝”。许景南和他的战友深深懂得,要创出世界名牌,首先得在质量上赶上和超过国外名牌。他们硬是以国际先进指标来塑造自己的名牌形象。他们认为起步的立足点就是要高,有最高的目标追求,有对高难度的征服,他们的匹克鞋才有坦途可走,因此,一开始他们就严要求。要求一流的技术队伍,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原材料,一流的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
许景南为了学习、借鉴,亲自到美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去考察。视野扩大后,熟知国际鞋材的行情,什么才是高档次的面料、粘剂,如何克服鞋面皱皮的毛病……他们还采取与东海中学联办制鞋专业职高班的办法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重金聘请高明的设计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他时时告诫匹克人:“质量是工厂荣衰的关键,没有质量保证就没有名牌。”
1991年春节,国家篮坛劲旅“八一”男篮到福建集训,他们早想找个运动鞋厂挂钩,统一脚上穿鞋一个品牌一个色彩。当时许多厂家想干又不敢干。原因是“八一”队有许多高个子大脚丫的队员,要提供他们用鞋得开发大号鞋,光模具就得费资数万元,再说这些大号鞋一年到头又能生产几双,卖几双?而且还要经受体重150公斤以上运动员们的剧烈折腾,一旦弄巧成拙,那就更糟了。人家知难而退,许景南偏迎难而上,他说:“我们制鞋不能适应运动员穿,就不能算运动鞋厂!”他把这看做是一次考验匹克鞋质量的良机,花再多的资金也在所不惜。他的主张得到负责生产和技术的副总工程师蔡文仲的赞同,于是拨出专款,组织技术力量精心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匹克”果然完全经得住考验,据反馈,质量不亚于过去的进口鞋。当“八一”队穿上匹克鞋在山西阳泉举行的全国俱乐部杯篮球赛中夺魁时,特地给许景南他们送了一面“拚搏成功
 共同心愿”的锦旗。“匹克”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全国男篮四强都先后选购了匹克鞋。从此,开创了中国运动队出国比赛穿国产运动鞋的新篇章。更令匹克人兴奋的是,在七运会上,“八一”男篮的健儿们,脚穿“匹克”鞋,力挫群雄,一举夺得全国男篮冠军。“八一”队总教练高兴地对许景南说:“匹克鞋,真是没说的!”
匹克人争气,荣誉也偏爱他们,四年来匹克年年上新台阶,第一年获省优、第二年获部优,以后多次获全国商品展销评比奖,如1991年的“山城杯”金杯奖,1992年商业部主办的北京京华奖、全国金桥奖等,进而成了全国最畅销的国产商品,全国大商场向顾客推荐的名优商品。
不打中国牌号,给座金山也不要
匹克从第一代产品问世后,许景南和负责经营的副总林金章走了这样一步棋:销售先从大城市大商场突破造成影响,然后,向全国辐射。果然,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天津百货大楼、中百上海第一商店、沈阳商业城、西安民生商场、成都人民商场、武汉商场等全国最有名的十大商场,都把匹克鞋摆进他们的货柜,有的还设了专柜,成了他们最畅销的商品之一。他们并且以此辐射在全国建立300多个销售网点,1992年内外销售同步,均达到40万双。
匹克人做生意讲究经济效益,但不唯利是图。1991年欧洲一位客商偶然得到一双匹克鞋,看中了其新颖的款式,不远万里找到泉州来,他愿以比现在价格多五成的高价购买匹克鞋,但却有一个条件:不用“中国匹克”商标,而改用他们本国走俏的名牌。这虽是一桩数目巨大的增收,可许景南一口拒绝了:“不打中国牌号,给一座金山也不要!”
事后,有人问:“你怎么这样傻,到手的巨利你白白推掉。”
许景南说:“我就不信我们中国的牌号就不能在外国走俏,我们经商不同一般商人,商人唯利是图,而我们以事业为重。”
后来,“中国匹克”果真在欧、美以及南非的许多国家走俏。那位欧洲客商又登门了,这回他要的是“中国匹克”牌号,还竖起大拇指连声叫好!
明日的歌更嘹亮
当1993年元旦的晨曦照耀着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时,匹克人召开盛大集会,燃响轰天鞭竹,庆祝匹克集团公司成立。
想当初,1990年匹克集团的母公司——中外合资丰登制鞋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时,年产匹克运动鞋只有14万双,产值仅850多万元。越年产量和产值便翻了一倍。此后,年年翻番,三年后的1992年年产量已达80万双,产值8000多万元。四年前这家公司产品外销是零,四年来从零突破,直线上升,至1992年已在世界23个国家取得商标注册,年外销额达40万双匹克运动鞋。
这是多么惊人的变化,多么振奋人心的发展速度!在这些简单数字的背后,是艰辛的攀登,是抗争的汗水,是风浪险滩的历程,是拚搏的凯歌……
不过,这已是昨日的歌。
1993年匹克集团成立以后,匹克人又奏响了新的凯歌。许景南说:“我们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93年上半年匹克集团已生产匹克鞋近70万双,预计全年产量达150万双,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上缴国家利税也将同步增长至1000万元以上。
看到许景南不知疲累日夜操劳的人笑着劝他:“你的财富已足以让两辈人随意吃用不完,干嘛还要这样打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苦?”
他笑笑说:“我生成是打拚的命,闲不住了,不让事业发展就吃不香,睡不着。”
许景南相信,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奋力拚搏的精神,就没有攀登不上去的高峰。
他雄心勃勃发展他的计划,当2000年北京迎来奥运会之时,匹克鞋将真正跻身世界名牌之列。
也许他的勃勃雄心,依然会招来冷言冷语,依然会有千阻万难。但他和他的匹克人将如他所抄录的郑板桥题石竹画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定,任他东西南北风”那样信念坚定,一如既往。
这是明日的歌。
明日的匹克之歌,一定更雄浑更嘹亮更动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