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下海”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02
第8版(周末)
专栏:文艺短论

  “下海”的另一面
朱向前
1992年的中国文坛爆出了一个冷门,那就是大陆出现了一个畅销书作家——王朔。它不同于以往或当下某一本书的畅销,而是整个一个王朔的畅销——大凡署名王朔的书不论是单本长篇还是小说集,短到薄薄一册的电视剧人物对白辑录,长到洋洋一百数十万言的《王朔文集》,一律在新华书店或地摊上炙手可热。而且王朔还是第一个通过新闻传媒公开扯起“议价”旗号,“按质论价”出售文艺产品的大陆作家,并且都卖了个好价钱。于是乎一夜之间,王朔不仅成了近年来文学天空中一颗明星,而且在经济效益上也十分可观。
“王朔现象”的形成有王朔自身和王朔以外的原因,也有文学自身和文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就不多加讨论了。它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们的文艺生产转入市场经济轨道运作无疑会起到猛击一掌的作用,它的商业化特性、操作及效应将会产生雪崩一样的影响,促使中国作家群在市场的严格选择中急剧分化,拉开纯文学、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档次,形成一个各自目标明确而功能迥异的日渐正常的新的文学格局。
但是,它潜藏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可不加以特别的注意。这将主要表现在通俗文学这一块,目前这也是最具诱惑最混乱的一块,真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确有小才而借此来发点小财者有之,确有大才而为了改善写作环境暂时“下海”者亦有之,确实无才而又想来此浑水摸鱼发大财者更有之(且正是后者一些粗制滥造的与文学毫不搭界的庸俗货色正在败坏读者口胃,砸通俗文学的牌子)。颇有意趣的是各路“下海”者都喜欢一个共同说法,好像统一发了文似的:有了经济的自由就有了写作的自由,先赚足了钱再搞纯文学不迟……
这仅仅作为一个幌子自欺欺人倒也罢了,确有一份才情而又真有志于文学的下海者假如还想在适当的时候做“回头浪子”的话,就不能不时刻警惕两条:一是金钱和物欲对人的心灵的毒化;二是商业性的程式化写作对艺术感觉的钝化。前者可能污染一个人的精神天空,后者则可能毁坏一个小说家的操作技巧。如果意识不到这两点,哪怕你有再高的才华和志向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销蚀殆尽。
(作者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