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无忧宫里的中国茶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25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无忧宫里的中国茶馆
刘潞
前不久在波茨坦参观无忧宫时,意外发现,在绿树掩映的皇家花园中,竟坐落着一间中国茶馆!原来它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54年建这座离宫时,特意修建的一座供自己品茶或招待王公贵胄,举行茶会的建筑。
这座茶馆的建筑风格十分别致,是座中西合璧的圆厅。十几根鎏金石雕圆柱,承托着两层圆形屋顶,远看颇似我国传统的重檐圆亭。初见它时,心中甚至涌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但是走到跟前,感觉不对了:像常见的欧洲宫廷建筑一样,几乎每根石柱旁,都站立着一尊等人高的人物雕像。不过,这些雕像不是希腊神话人物,而是身着中国明式服装的绅士淑女。最为生动的,是茶馆大门前圆柱旁的三组人物,圆柱被雕成棕树状,树下又雕有几个正在品茶的中国人。他们的神情栩栩如生,有的手端茶杯,双目微闭,似乎在品尝着茶水的清醇,有的却瞪眼鼓腮,指手画脚,好像在争论茶味的优劣。自然,这些雕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西化了。比如雕像的面部和服饰,在我们的眼中,就并非是纯粹的中国风格。18世纪的德国雕塑家,或许还根本不曾见过真正的中国人,只能凭想象来创作。而最为西化的,当属那执壶倒茶者,竟是位男士,受茶的,倒是位小姐。这或许是雕塑家受欧洲“女士优先”的风气所致吧。
参观那日十分不巧,“中国茶馆”因在修整而不开放。不过,因为这茶馆的墙实际上是一个个宽大的玻璃窗,透过窗户,也可以看到里面的状况:大厅环壁,是一组组桌凳和陈放茶具的柜架,中心处排放着七八个半人高的中国青花瓷和五彩瓷盖罐。它们既不能当壶也不当碗,却被放在中央,我猜想当年普王是用它们来存放茶叶的,把它们放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或许是向宾客炫耀自己茶叶富有的一种手段吧。
弗里德里希二世建造这座带有中国茶馆的离宫时,正是中国清朝的乾隆十九年。在北京,乾隆皇帝从他登上皇位后的第十年开始,大兴土木,广建离宫别苑。短短10年,在京西就新建或扩建成了规模巨大的“三山五园”。至今还引起我们种种遐想和情怀的圆明园西洋楼,就是在那一时期建成的。乾隆皇帝与弗里德里希二世似乎不约而同,一个在无忧宫建中国茶馆,一个在圆明园盖西洋楼。在两个相隔万里,互无往来的皇家园林里,竟然同时出现了东西方风格各异的建筑,这是一个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啊!
18世纪的中国,正值闭关锁国时期,欧洲人只能通过少量的茶叶、瓷器等贸易,揣测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于是,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建筑等等这些表层的物质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时髦而风靡当时的欧洲。至今在德国的古老建筑和家具上,还常能看到受中国艺术风格影响而形成的洛可可式装饰。中西文化的交流,那时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浮浅的交换。今天,当我在异国见到这负载着250年前中西交流历史的建筑时,心中不胜感慨:跋涉了如此漫长的历程,这种交流终于从帝王走到民间,从表面深入到内层,只是250年的代价太沉重了!(附图片)
图为无忧宫中国茶馆许宏治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