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老大”也是好样的——苏州振亚丝织厂发展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27
第2版(经济)
专栏:

  “老大”也是好样的
——苏州振亚丝织厂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沈兴耕
有人说,苏州经济发展靠“老乡”。此话不无道理。乡镇企业是苏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那么,苏州国有企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最近我在苏州,先后采访了苏州振亚丝织厂、苏州空调设备厂、苏州电扇总厂等7家企业,它们除个别属大集体性质外,都是国有企业,尽管他们还面临各种困难,但同样也是好样的。苏州振亚丝织厂是其中一例。
锐意改革
苏州振亚丝织厂创建于1917年,是全国纺织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现有职工4000人,年产绸缎1800万米,涤纶长丝1万吨,固定资产1.8亿元,年产值3.6亿元。
近年来,纺织行业普遍不景气,效益不好。面对困境,苏州振亚丝织厂苦练内功,转换经营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对干部实行招聘制;对职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优化组合;在分配方面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制。内部改革始终围绕调动职工积极性这个中心。目前签订劳动合同的已有2600多人,下岗位待业的120多人,通过劳务市场再上岗的有70多人,通过停薪留职等渠道离厂的有280多人。
改革使“振亚”这家老企业焕发了青春。从1980年起,企业产值年递增15%,效益年递增14%,去年跨入了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上缴利税500强工业企业行列,全年实现利税4500万元。今年1至6月,销售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9.38%,利税增长4.57%。
纺织行业近年来招工很困难,也留不住人。但“振亚”招工一直不难,城市青年争着进厂,乡镇企业的一些熟练工人还经常往这个厂“跳槽”。
勇辟蹊径
1987年,“蚕茧大战”后,真丝绸原料日益紧缺,价格猛涨,振亚厂受到极大的冲击。出路在哪里?厂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彭世涛苦苦思索着。
“真丝短缺,涤纶长丝却日益走俏。”“早在60年代,西欧、日本已开始用涤纶长丝进行仿真丝绸研究,目前已达到几可乱真的效果。”这两条信息使彭世涛兴奋不已。
“要发挥优势,实行战略性转移,大力发展化纤生产,发展仿真丝绸生产,以此争取效益,促进企业良性循环。”新的经营战略思想在彭世涛的心中确立了。
彭世涛和他的同事们决定首先研制仿真丝绸原料——涤纶细旦丝,这在当时还属于国家重点技术开发项目。
经过半年的全力拚搏,振亚厂终于在全国率先获得成功,1982年通过了纺织部鉴定。接着他们又用这一新原料织出了绉类、绢类等10余种仿真丝绸新产品,在1989和1990年全国展评会上,两度荣获“金丝杯”、“金陵杯”。参加展评会获奖的其他厂家产品,也大部分都是采用了振亚厂生产的涤纶细旦丝。为此,江苏省科委决定将振亚厂列为涤纶细旦丝巨型纤维开发基地。
苏州振亚丝织厂涤纶细旦丝和仿真丝绸的成功开发,大大优化了该厂的产品结构,由于效益好,不仅保障了真丝绸这一传统拳头产品的生产,为企业的良性循环注入了活力,而且也为整个丝绸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双管齐下
这个厂1991年10月被列为苏州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试点单位。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职工中不免引起一阵阵思想波动。他们注意针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明确要求在抓生产经营和改革的同时,绝不忽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针对变化了的形势,明确要求努力赋予精神文明建设以新的内容与活力。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三个同步”、“三个结合”。所谓“三同步”,就是:在制订工厂年度方针目标时,行政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步部署;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与方案时,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进行;对各车间、各部门的年终工作实行“双文明”同步考核。所谓“三结合”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记实册活动结合起来,同职代会评议干部、年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干部的任免结合起来,同评选、奖励文明职工活动和各类先进人物结合起来。这样,精神文明建设就紧紧融合在物质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