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在科尔沁的肥沃土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5-20
第3版()
专栏:

在科尔沁的肥沃土地上
新华社记者 彭逢烨
火车在内蒙古宽阔的原野上疾驶。在靠近乌兰浩特市的宁家站下车,我访问了科尔沁右翼前旗巨心屯的李金铭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一个由蒙、汉族农民联合组成的合作社。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真诚团结、互助友爱,为共同利益而建立了新的民族关系。
内蒙古不仅有漫无边际的草场和成群肥壮的牛羊,还有广袤的肥沃土地。李金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八十多垧土地,就是一片黑色的沃土。洮儿河流着清澄的水。合作社主任李金铭领我参观了河边的土地和庄稼。清明节前,他们就把十三垧小麦播种完了。现在,麦苗已出土三寸,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地毯。去年,他们用水浇地,小麦得到了丰收,今年他们在三口竖井上安装了新式水车,小麦地全都灌过水,发芽也提早了。在播种谷子时,他们采用了“等距宽播”的新耕作法。我亲眼见到拌过红色“赛力散”(虫药)的谷粒从点播器里均匀地落在地上,然后盖上底粪和土。我看到改良农具滚过的又宽又平的播幅。沿着谷地望过去,在准备种大豆和玉米的土地上,满堆着粪料,远处,冒着几处井口。他们准备了充足的肥料,为着防旱,还打了几十口水井。
下午,社员毕利加里玛领我去看看他放牧的羊群。长着雪白绒毛的绵羊,正在羊圈里歇息,小羊羔伏在母羊腹下吃奶。毕利加里玛顺手抱起一只活泼的羊羔,疼爱地抚摸着。他告诉我,四年前他们只有四只绵羊,现在圈里已有一百九十多只了。我们还参观了生产合作社的马群、牛群,看见新生的马驹和牛犊。马、牛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因为饲养了乳牛,蒙、汉族社员现在都能喝到新鲜的牛奶。
在巨心屯这个小寨子的中间,社员们自己盖了五间房屋,作为合作社的社址。每天清晨,社前的钟声一响,男女社员们便聚集在社内,架耕牛的、架马车的、拿种籽的、拿农具的,忙着去干各人的工作。黄昏,牛、羊群从草场缓步归来,农地上的人们也陆续回村。他们吃完晚餐以后,还要在一起评工分,商量着第二天的工作。多么紧张而又和睦的生活呵!他们原先并不是这样的。蒙、汉族农民也像其他地区的兄弟民族人民一样,过去在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的挑拨压迫下,大家过着十分困苦的日子,而又彼此猜疑,很不团结。直到解放以后,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进行了反封建的斗争,才明白了共同的痛苦根源和幸福远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组织了互助组。一九四九年的时候,只有五户互助组员,是临时性质的互助,生产第二年得到了丰收,互助组变为常年的,组员也逐渐增加。去年增到了十八户组员,今年春天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又新加入四户,一共是十二户汉族和十户蒙族,男、女劳动力也几乎相等。
蒙族人民善于饲养牲畜,但在农业耕作技术上比较粗放。他们没有施肥的习惯,畜粪一年年堆积起来,有的晒干当柴烧,有的填塞了沟渠,播种是“漫片扬”(撒播)。汉族组员便教给他们多铲、多趟、多施肥料的方法,一九五○年谷子长得比人高,玉米杆粗壮的像小树。一九五一年这里天旱,李金铭号召大家打井抗旱,有些蒙族组员不信服,结果许多麦田干坏了,收不到种子。事实教育了大家,去年全组开了二十八口井。蒙族社员们向我算了一回账,以前每垧地平均只能打粮三石左右,和汉族农民互助团结、提高耕作方法以后,粮食产量已经增加了一倍。
汉族社员懂得精耕细作,但却不知道饲养牲畜的窍门。一九四九年,蒙族社员首先买回了四只羊,第二年都下了羊羔,细绒的羊毛售出后,换得了衣料。在他们的动员下,汉族组员也买了绵羊。前年天旱,粮食遭到损失,他们从羊只和羊毛上得到了帮助。现在,汉族社员也学会接羔、挤奶和饲养牲畜了。
蒙、汉人民在生产中,就是这样真诚友爱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现在,巨心屯的黑色土地上,已经种上了小麦、谷子和大豆;屯东的山坡草丛里,放牧着成群的牛羊。蒙、汉社员正在共同为美好幸福的未来而辛勤、愉快地耕作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