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延安苹果红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28
第2版(经济)
专栏:

  延安苹果红了
本报记者 艾丰
国庆到了。延安苹果红了。
红遍山坡上的果园,也红遍延安市那“苹果一条街”。
这些天,延安举办了第一届苹果节。各县各乡的果农到这里展示和推销自己种植的各种优良品种。什么“新红星”、“延丰”、“乔纳金”、“嘎拉”、“国光”、“北斗”、“千秋”、“金星”、“阳光”、“红富士”、“秦冠”、“金冠”……多得数不过来。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没有到过延安的人,大都从类似的歌曲和文艺作品中获得延安的形象,地是黄的,人是黑的,只有羊肚毛巾是白的,腰鼓的鼓身是红的。而我从西安到延安的一路上,看到的山,看到的坡,大都已披上绿装,更没有想到,这里会产这么多这么好的苹果!
我把自己的感触告诉延安市市长周万龙同志,他略带苦笑地说,几乎所有没到过延安的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总问,你们延安长树吗?你们延安长草吗?其实我们延安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6%,超过全国的平均数字。延安市城乡32万人口,已经建成的苹果基地就有21万亩。
 “苹果110万亩,产量3亿斤”。延安市街道上多处悬挂着这样的大标语,那是全延安地区的数字。
恰好全国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87个城市的市长和代表看了果园,尝了苹果,听了介绍,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们在征询意见的表格上写道:“三山五岭披绿装,千树万树挂红灯。”“延安精神光芒永放,延安苹果万里飘香。”更有一些城市表示要和延安建立苹果产销方面的合作。
专家们调研后确认,延安地区土质厚、日照足、温差大,是世界难得的苹果栽培适宜带。而且这里有独特的窑洞仓库,可以把苹果一直储存到来年的6月。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来这里视察的时候,延安的干部群众把自己产的上好苹果摆在桌子上招待贵客。那鲜艳夺目的色泽和硕大的果型,竟使总书记误认为是进口苹果。当他弄清原委并品尝之后,兴奋地说:“完全可以和美国的蛇果苹果比美!”
其实,延安苹果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延安地区常务副专员刘孝文说,1939年陕甘宁边区时期,光华农场就引进栽培了苹果树;建国后到60年代,进行了示范推广;70年代到80年代初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真正的大发展是在1985年以后。当时地委、行署决定建立百万亩苹果基地。现在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全地区务果农户超过20万户,占到总户数的50%。苹果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
江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枣园乡庙沟村是种植苹果的先进典型。党支部书记王久富是八届人大代表。他指着满山遍野的苹果树告诉大家,1985年他到全国各地转了两个月,看准了当地的出路还在于发展苹果生产,就领着大家大干了这些年。如今这个只有500多口人的村庄,已经有苹果树20万株,平均每人400株。今年预计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3500多元。
在柳林乡飞马河村,记者看到这里生态农业的生动景象。昔日只产几十斤粮食的“黄土地”,今日已经成了山林路综合配套的大果园。我们乘坐的汽车一直开到山顶。环山坡修建的一层一层的水平条,外高内低,可以保持水土;坡上种植的沙打旺草割下埋上就是肥料。果农刘祖清正坐在护园窝棚里抽着烟。我问他:“你家管几亩果园?”他说:“6亩。”“你的果园经营了几年?”“4年。”“共投入了多少钱?”“3000元。”“收入怎样?”“现在我这坡苹果已经全卖了。今年一年就可以把投入全收回来了。旺果期还在后头呢。”周围的几家果农也围上来。我说他们的果园经管得好,苹果长得好。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还要学习哩!”
站在山顶,面对如此锦绣的山川,陪同我们参观的延安市市委书记马福雄和市长周万龙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的心情,指点山川,激扬文字: “我们的要求是:户成园,村成片,乡成带,市成网。” “我们的口号是:希望在山,希望在坡,希望就在黄土地!”
可喜的是,这已经成了延安干部和群众的共识。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一首歌,但歌词应该重新改过:“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坡坡挂满红红苹果……”(附图片)
陕西省延安市柳林乡飞马河村的群众正在喜收苹果,该村人均已有苹果园5亩,苹果单项人均收入达2000元。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9月23日,全国近百名市长、副市长云集延安,参加全国小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研讨会。会间,他们参加延安市举办的“苹果品评会”,看到硕大的苹果,个个争相与之合影。图为河北省辛集市副市长杨群刚(右)与0.9公斤重的“红元帅”苹果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