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梨园旧戏绽新颜——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29
第8版(副刊)
专栏:

  梨园旧戏绽新颜
——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小记
江梅  王晓阳  秦力勇
9月初的日子里,中国西部科学城,四川绵阳三国遗址富乐山富乐堂里,不时鼓乐喧天,旗幡招展。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的’93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剧目演出正在这里进行。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港台等地的中外文化、戏剧界300余名与会专家、学者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击掌叫好。
目连戏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北宋时的杂剧,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影响波及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民间称其“戏祖”。旧时戏班子甚至有“要吃饭,演目连”,商家有“要赚钱,搬目连”之说,目连戏一旦上演,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人们扶老携幼、十里八里,前往观看。
传统目连戏洋洋洒洒48本,时空跨度上至商周,下迄辽金,出场人物繁多,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绿林好汉无所不有,表现形式杂技、特技、木偶、哑剧囊括其中。它惩恶扬善的主题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1987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举办了首届目连戏国际专题研讨会,随后加拿大、日本,我国的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先后举行了数次研讨会和大规模的演出活动。
曾在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展“顶灯”绝技的绵阳市川剧团当仁不让,承担此次目连戏研讨演出工作。将《灵官镇台》、《刘氏出嫁》等五台原汤原汁、去芜存菁的川剧目连戏在研讨会上演出,展示出川剧目连戏曲牌、纸扎、脸谱、造型、舞美等艺术特色。且看《目连救母》,目连得知母亲在“十殿”受罪,历尽千难万险前往解救,刘氏却因被夜叉追赶,仓猝投入金毛狮子狗体内。目连哀其不能轮转,悲痛万分,谢绝玉帝赐封,化作笑和尚“人间伴娘寻开心”。这出戏中,川剧目连戏的“踩跷”、“打叉”、“变脸”、“水袖”等绝技也得以充分展现。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不无感慨:“我这一辈子恐怕是最后一次看这么精彩的目连戏了。”研讨会组委会认定川剧目连戏“剧目众多,形式独特,实为巴蜀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再看《刘氏出嫁》中,一阵欢快的开台锣鼓之后,台上张灯结彩,台下迎亲的花轿穿过观众席出堂门迤逦而去,忘情的观众随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刘家大院”,听“哭嫁”、“看骂媒”,又簇拥着花轿回到堂前,观新娘“踩竹筛”、“踢火盆”。落座未稳,一台丰盛的素席早已布上桌面,只候新郎傅相,新娘刘四娘下台敬酒敬烟,若是高兴还可于彩盘“丢红包”。欢笑祝贺声中,戏却已经结束。
奇异的目连戏就是这样让演员走向观众,让观众溶入戏中。这也就是目连戏近千年来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不知这古老的目连戏能否给目前我国戏曲“演员与观众试比老”的现状有所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