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发家富”的来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29
第2版(经济)
专栏:

  “发家富”的来由
本报记者 徐建中
汽车在乌鲁木齐县北郊笔直的柏油马路上行驶,错落有致的小楼,机声隆隆的大小工厂车间,清香的田园,给人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北疆农村新貌。
接待我们的人叫何占山,是二工乡“八家户”的村长兼农工商总公司经理,又是党的十四大代表。他还是一身农民的打扮,有点新疆味的普通话口音。
“听说过去全村只有八家户,现在有了多少户呢?”我们很冒昧地开始提问了。
何占山坦然一笑说:“八家户”之说那是300年以前的事了。当时这里只有八个姓的八户回民家,生活极其贫困。发展到现在全村已有710户人家,2600口人,60%是回族,6%是维吾尔族,34%是汉族,三个民族同住一个村,团结和睦相处。由于历史的演变而来,直到现在村子的大名仍叫“八家户”。
“听说‘八家户’已经更名为‘发家富’了,是这样吗?”听到这里,何占山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他说:此话不假。1978年前,我们这里还是“冬少衣,春缺粮”的穷村庄。从1984年开始起步,先后办起了轧钢厂、化工厂、羊毛衫厂、印刷厂、苇编厂等十多个企业。近年来,我们以种蔬菜为主,并发展菜、肉、蛋、奶的生产,直接为城市服务。蔬菜已做到“疆外有啥我有啥。春提前,秋延晚,冬有鲜。”
去年,全村蔬菜总产3000吨,亩产值1000元,年产奶120吨,产蛋250吨,鲜蘑菇50吨,丰富了乌鲁木齐市的市场供应。去年总产值一个多亿,人均收入3500元。今年总产值可达两个亿,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至于更名“发家富”,那是一位台湾同胞武先生“发明”的……
说来也巧,此时此刻,早已来到新疆考察的台湾同胞武文华先生和李复兴先生已经来到我们的小会议室。武文华先生风度翩翩,心直口快,他深有感慨地告诉我们:早在1948年少年时代即离开新疆去台湾,一去40余载。新疆真是一个好地方啊。我很重视新疆的经济开发,刮目相看欧亚大陆桥建设。也许是故乡之情吧,从去年2月邓小平先生视察南方发表谈话之后的第二周起,我们即来到大陆考察,从江苏的连云港一直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最后还是选择在二工乡的“八家户”,共同投资兴建了羊毛衫厂和旅行合金厂。武先生风趣地说:“八家户”名字非常吉利,他的谐音就是“发家富”,现在已经付诸实践了。
透过门窗,外面就是合资兴建的新羊毛衫厂房,鲜红色的墙面,六个红色箭头从墙下直插房顶。武先生解释说:漆成全红色是想让每一位来厂者留下一个鲜明又深刻的印象:八家户各项生产指标都在“飞向天空”。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传来:“我们新疆好地方呀!天山南北好牧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