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漫话普及与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2
第4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漫话普及与提高
安地
近来,广播业的格局有不小的变化。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在坚持其一线宣传阵地的同时,又相继开办了一批娱乐性的文艺电台。这些电台以满足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为主旨,用一句流行的话形容,它们的节目内容大多是软性的。
在我们的新闻文化事业中,上述现象也属于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对这些文娱电台来说,如何适应最广泛的听众群,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不同口味,同时又不失其有益社会健康文化的根本宗旨,这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各个地方的文化气氛、环境不同,这些电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各异。与港澳毗邻的广州地区,这类电台的当务之急是用自己健康而有吸引力的节目内容与香港电台争夺听众。人们评价这里的电台办得如何,只能先凭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有多少人听你的节目?
如果听众全被别人拉去,不管你的节目怎样,你的存在都没意义。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的标准。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普遍的标准与其他一些因素纠缠,就不能成为简单的标准了。人们常常不以此成败论英雄。北京音乐台今年4月正式开播以来,吸引了北京地区的很多听众。据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采用“多阶段整群等距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的几家电台中,北京音乐台的节目最受一般民众欢迎;近千名被调查者中,89.7%的人知道北京音乐台,82.9%的人收听过它的节目。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是,大街上出租汽车的收录机中,十有八九播放的是北京音乐台的节目。尽管如此,也依然不能为北京音乐台赢得众口一词的赞许。依然有人责备他们办台的主导思想过于从众;节目内容“俗”了。
从表面上看,对音乐台的喜爱与赞扬主要来自30岁以下的听众群,来自那些号称“当代祥子”的出租车司机者流;不满的诘难可能来自那些年轻人的父辈,来自教师、艺术家和一些文化人。前者主观上希望单纯的娱乐,后者的娱乐需求原本是阳春白雪,他们的观念中通常还要求这娱乐承担起教化民众、提高修养的功能。应该说后者的需求与要求都合理,但也应该意识到,电台的听众中,所谓“低层次”的永远是占多数的,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决定的。即便要对他们施以教化、辅以提高,也得首先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才能将他们吸引到收音机旁,才能进而施教,才能在普及与提高这对辩证环节中掌握主动。明白这一点,就能对音乐台“拉拢”听众的努力多一分理解。
实际上,北京音乐台的编辑们在节目的编播上也算用心良苦。以通常所谓的“严肃音乐”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如“戏迷乐”、“交响音乐厅”、“歌舞剧院”、“美声园地”,在他们的播出时间表上占的比例并不低于通俗流行乐;有些节目则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来掺入正统的、严肃的内容,如“经典CD”、“音乐收藏家”、“天碟60分”等;尤其像“老余谈民乐”这样的节目,坚持不懈地就民乐的现状与发展找些常新的话题,更是难能可贵。一些音乐家、收藏家在各种形式自由的节目中谈艺术、谈鉴赏,谈时下“发烧”现象的流弊与趣闻……这些更应属于电台的办台方式问题,而不应属于办台“方向”问题。
北京毕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都市,其社会文化层次最为丰富。大概除了上海以外,没有一个地方有这么多的高层次的文化人,没有哪个电台像北京音乐台这样,要满足这批听众高雅的闲情逸致和严苛的挑剔——这也是北京音乐台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较之广州、上海,北京具有现代都市色彩的商业文化原本就发育不全,上述难题从另一个角度看,未尝不是一种良性的催助因素,能促使这个城市焕发出更健全、更有活力的风情。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我国文化界几十年来老生长谈的话题。有些情况下,人们责备文化人的事情曲高和寡,难为大众接受;有时又埋怨文艺节目太世俗,忘了形而上的追求。寓教于乐也并非百试不爽的良方。很显然,一位大学教授或许从巴赫的音乐中得到愉悦,又得到精神的升华;而“祥子们”呢,对牛弹琴,何乐之有,遑论教化?
北京音乐台——真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