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不可忽视的“第三状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3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不可忽视的“第三状态”
现代医学将健康称为第一状态;将疾病称为第二状态;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则称为第三状态。通常,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除少数人出现明显的疾病外,绝大多数人是处于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
调查发现,占人群总数的30—50%左右的第三状态者,不像健康人那样精力充沛,生气勃勃,也不像病人那样面容憔悴、萎靡不振,却经常感到食欲不佳,疲乏无力,情绪不稳,头晕、失眠、关节疼痛等。尽管他们自我感觉不好,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病患,使人难以理解。
导致人体第三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影响等等。在这些不良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生理功能暂时失调,造成如精神紧张综合症、疲劳综合症、疼痛综合症等。另外,某些内在致病因素、生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不致产生明显的症状,如无症状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人体的第三状态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当一个人的不良习惯或自然、社会危险因素有所改变,机体对危险因素的耐受性会增强,产生相应的免疫力,从而使疾病逐渐隐退,机体逐渐进入健康状态。
减少“第三状态”人群的比例,能有效提高人口质量,是利国又利民的好事。(9月14日《四川日报》徐继坚文 王敏才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